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
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