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体会
(1) 课前准备充足,制定详尽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改变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它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的组织。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详尽的教学组织方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等特点,而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就是针对这些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期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理解CPU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牢固建立整机概念;CPU的设计调试方法;EDA工具软件的使用;软件仿真的技能;文档资料的总结及论文的写作技能。
依据教学目标,开课前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教学方案并建立了相应文档资料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运行图、实验项目一览表、课表、实验组织管理办法、考核方式、各模块的讲稿(部分含FLASH演示案例、PPT等)、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暂时空,每次实验时及时记录并整理)、每次实验总结(暂时空,每个实验完后及时总结)、测试安排、学生反馈意见调查表(全部实验完后学生填写,从中听取学生意见,以便下次改进)、教学总结(课程完后及时总结)。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准备充分了,我们才有可能上好一门课,特别是实验课。
(2) 改变传统实验方法,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开发实验项目,自编教材
实验方法的研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要及时把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先进的实验方法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知识。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已经全部做好的CPU各个组成部件的计算机模型实验系统来实验的。学生只需按要求连线,拨动开关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只求结果,缺乏对实验的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做实验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
随着EDA技术的发展,传统实验方法必须改进。是否可以通过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等基础硬件实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呢?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研制并动手制作了DDA-I型实验箱,并开发了相关实验项目,编写并出版了教材。自己研制的实验箱是依据课程实验的要求而设计的,简单明了,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开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学生,设备维护也简单方便,总体来说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