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09 本文由恰好动心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 导论

儿童的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5: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

掌握——格赛尔: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此实验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型;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在同一个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研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

(1)研究的样本大。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龄组的小学生进行研究。 (2)省时、省力。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3)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 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

(1)系统性差。因为这是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造成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3)取样复杂。要比较两组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

举例:为了研究1-3岁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对1岁、2岁和3岁三组儿童作词汇数量的测定。其结果可以告诉我们这三个年龄组儿童各自的词汇数量,以及出现词汇的词性,哪些词汇早出现,哪些词汇晚出现。 (二)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个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1)系统性强。通过对同一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2)可揭示因果关系。通过考察被试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被试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 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1)研究持续时间长。纵向研究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不象横断研究那样可在某一时间进行并结束。

(2)样本会逐渐减少。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3)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

(4)影响纵向研究结果精确性的最广泛的因素是文化历史的演变——同质效应。 此外发生在儿童发展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对跨越很长的纵向研究带来问题。 举例:要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岁、9岁和12岁,6岁组和9岁组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需要的十年减为四年。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三)聚合式交叉设计 概念: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聚合式交叉设计优点

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此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跨文化研究

概念: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优点:

跨文化研究对探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心理的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事实材料。 举例略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 2、胚胎期(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3、胎儿期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药物及烟酒

二、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2、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3、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三、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1、母亲的体重 2、母亲的身高 3、母亲的孕史 4、母亲的营养 5、Rh因素 6、母亲的年龄 7、母亲的疾病

8、母亲的情绪状态 四、激素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发展急剧迅速;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身体的发展严格服从头为原则和远近原则 儿童身体发展具有波浪形而不是直线上升的特点。

脑的反射活动

在新生儿阶段存在着若干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过高的抑制要求,可能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而下原则。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成熟。如先学会坐,使用手臂,再学会腿和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原则。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如上肢动作,肩和上臂先成熟,其次是肘、手腕、手及手指。

3.由大到小原则。生理的发展是从大肌肉的粗动作,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用整个手臂够取玩具,1岁左右才能够完成手的抓握动作,如拿柄摇拨浪鼓。个体要用手握笔来自由地写字,大约要到6、7岁才能做到

第三章 婴儿期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视觉偏爱法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范兹(1961)首先采用基于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面孔、同心圆、白报纸等)。 程序:婴儿躺在观察箱里,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的刺激物。观察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如果看某一图案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 出现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进行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

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说明会爬婴儿已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为 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

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问题?P80

儿童的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图示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组织 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同化和顺应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儿童的思维就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皮亚杰的认知实验有4个:

客体永久性实验: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完成了“哥白尼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守恒实验:

三山实验:自我中心 单摆振动实验

前运算时期(2——7岁)的特点 对教学有什么启示?怎么做?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象征性游戏: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纸片当“菜”。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两个特点:

1. 还没有形成“守恒”。(研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2. 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如“三座山”实验;儿童知道自己有哥哥,但不知道哥哥是否有弟弟;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分不清他人的。) 3 .不可逆性

4 .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水平提高,并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认知外界,进行第二级抽象,在学习概念时,不象前运算阶段儿童那样首先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关联,从而获得意义。所以小学阶段借助一些反映关键属性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的概念是必要的。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教学上可将言语讲解、演示和有指导的发现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 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 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780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