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光光效的延续:背景不受主光的影响,而是受漫射光的影响。
效果光效的作用:背景不受主光和副光的影响,而是另有一个光效在起作用。比如在夜景画面中的主光是台灯光或烛光,效果光可以是月光、路灯光、火光或急驶而过的汽车灯光等。 背景光光位举例
2、光线射角的选择和光线质感的表现 主光射角与质感的选择:
主光光线射角的选择:一要考虑剧情对气氛的要求;二要考虑有利于画面造型的需要。 主光光线质感的选择:要看模拟何种自然光
(1)如果模拟的是日光、月光、火光或烛光等,那么光线的质感要尽可能硬一些,使景物的线条和轮廓充分显现。
(2)如果模拟的是漫射光效果(比如表现阴雨天的气氛效果),光线质感应该柔和些,色调要偏于冷色。 副光射角和质感的选择:辅光的射角选择并不重要,只要有利于画面造型和影调调节,不使画面产生多余的阴影就可以了。副光光线质感要求很严格。副光模拟的是空间漫射光线,所以光线的质感应尽可能柔和些。
柔化副光的方法:(1)可以在双联散光灯或四联散光灯加柔光纸或柔光纱。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亮度调节比较困难,因为加或减一张柔光纸亮度变化比较大。(2)在散光灯前加柔光屏。这种方法调节亮度较容易,只需调节柔光屏与灯的距离即可。 背景光的射角与质感选择
作为主光、副光的延续:要与主光、副光的光效保持一致,体现画面光效的整体感。 作为特殊的效果光,则根据各种自然光效的特性加以模拟。 3、照明的艺术表现力
照明艺术表现力的两个特征:
照明的绘画性:画家用色彩绘画,照明是用光绘画
照明气氛的真实性:用自然光效的原则来衡量,真实性是照明创作的灵魂和生命力。 照明艺术表现力的三个要素 1掌握影调
影调形成的两个决定因素:(1)光线的明暗反差;(2)色彩配置的明度。暗彩、深彩和淡彩、亮彩的反光率是不同的,在调节影调时,色彩的明度必须重点考虑。 影调的形成,是为了表现特定时间气氛和环境气氛。
21
夜晚(牢房、山洞等)以低调来表现:用黑白画面来分析的话:黑色在画面里占4/5,白色占1/5。亮光部分只表现在景物的局部轮廓或集光点上。光线反差大,画面几乎没有灰色。 白天气氛的影调:以中间调或高调来表现。
中间调:画面以灰色占主导地位,黑色和白色各占1/5。
高调:白色占2/5,灰色占1/5。黑色只表现在景物的局部线条上。 2掌握光线平衡
光线平衡的根本目的就是调整光线反差,使画面的影调保持相应的连贯性和画面光效的真实性。 光线平衡的三种基本方法
(1)提高副光的亮度。在一个全景室内场景画面中,背景可能有门、窗、道具灯等高亮度景物,可将副光亮度适当调高,减小人物与背景光线的反差。
(2)减弱背景亮度。一是在透光体(门窗)上加黑色尼龙减光纱;一是在摄像机视角看不到的地方用白色尼龙挡光纱挡住过亮部分;一是如果是灯具,可以换小功率的。
(3)调整拍摄角度。调整拍摄角度可以改变画面背景内容,使画面明暗度对比得到调整。 3模拟自然光线,再现自然光效
再现自然光效必须正确理解布光观念:并非照明灯具使用得越少,自然光效就越强。正确的布光观念应该是:照明灯具虽然是用得很多,而人工用光的痕迹却很少,甚至没有。
布光实例
内外景布光要注意的三点:
拍摄时机的掌握;主光光效的统一:投射方向和角度统一、色温的统一;室内外光线的明暗关系 夜内景布光
布光图
22
夜外景布光
新闻纪录片布光
新闻纪录片布光,要有自然光的观念。但又不必拘于细节,用光要自然简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性。 办公室采访布光
第八章 电视新闻专题
电视新闻专题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闻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一、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23
题材重大、典型;深度报道;针对性强;表现手段多样 二、电视新闻专题的基本类型
纪实性专题;分析性专题;调查性专题;访谈性专题 (一)纪实性专题——纪录生活原生态 题材取向:新闻性题材;文献性题材 纪实性专题的基本要求
记录全过程:起始—发展—高潮—结果
记录真实时空:具体的时间、空间、场景;不允许虚构、不允许由演员扮演真实人物,不允许任意改变地点和环境等
记录真实的情节细节 (二)分析性专题
特点:不仅要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对待这种事;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
分析性专题的要求:以新观念驾驭题材;坚持用事实说话 表达符合思维规律: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观众的接受规律 (三)调查性专题 选题多为社会热点问题 重大原则: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迫切原则: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适时原则: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题材 独特原则:独特的角度和切入点
注意:树立全局观念,讲究社会效果。要考虑当前形势,把握适当的时机,掌握恰当的分寸,不图一时之快或以感情代替政策。
调查性专题的基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仔细地调查,实事求是地分析;防止过犹不及、任意拔高;防止无限上纲、混淆不同性质的问题;认真筛选,力求材料精当;适当再现调查过程;使观众似乎与记者一同亲历调查过程 (四)电视专访
种类:人物访问;专题访问:事件性专访;观念性专访 电视专访的采制要求 1选择好采访对象
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的一般选择标准:知名度:因身份、业绩或经历。兴趣:其业绩或经历引起观众对其人生历程、内心世界、发展经验的广泛兴趣。启示:其业绩或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变动性,能为观众提供某种启示。
专题访问中访问对象的选择: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权威性;一般选择事件当事人、有关官员或专家。 语言表达能力不可忽视 2善于提问
研究访谈内容,设计好问题;善于打开受访人的话匣子;提问要有条不紊、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步步深入。
三、电视新闻的采写与制作
题材的选择和发掘;主题的提炼和体现;精细拍摄;精心撰写解说词;讲究后期包装 (一)题材的选择和发掘 1题材本身的重要性和典型性
题材本身的重要性和典型性,是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而不是记者随意赋予的。 2宏观实际的需要
把“中南海视角”和“四合院视角”结合起来;既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又是群众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与报道形式相适应
根据专题类型的特点选择题材;根据题材的性质选择相应的专题类型
24
(二)主题的提炼和体现
1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
主题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凭空构想的,提炼主题是主观认识的过程,但不能脱离实际。 从题材的实际出发;从宏观社会实际出发:将题材放在放在宏观社会实际中去把握和分析 2体现主题的关键环节
围绕主题组织材料:通过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等来表现的事实、情节、细节和见解等
调动各种手段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后期包装等;标题;切入点:开头要有吸引力;情节和细节:注意与主题的必然联系;巧用数字:不能简单罗列,是当作可视性处理 (三)精心拍摄
1精心拍摄的前提:熟悉题材和报道意图;估计各种可能情况,随机应变;领会编辑意图,树立前期编辑观念。
2着力捕捉富于特点的画面和声音素材:阶段性具有代表性的画面;饱含感情的画面;以一当十的细节;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和画面 3恰当配置画面要素,增强画面表现力 (四)精心撰写解说词
解说词的作用:叙述功能;揭示功能;解释补充功能;衔接转场功能
根据不同专题类型解说词的侧重点来撰写
纪实性专题:纪实风格,真实、客观、详尽,准确中肯。
分析性专题:概念明确;合乎清理、合乎逻辑,以理服人;是非分明;语言准确严谨干净利索。 调查性专题:翔实准确、逻辑严谨。 访谈性专题
开篇:访谈目的,受访人背景;过渡:自然衔接;结尾:概括访谈结果,开启思路,引导观众进一步的思考和联想。
协调解说词和画面、同期声的关系:根据画面的变化,主动配合;坚持三不原则:不与画面重复、不与画面竞争、不让观众猜画面;善于引导观众“入画”。 (五)讲究整体包装
包装的作用:增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扩充和增强报道的内涵;增强报道的可视性 包装的主要环节
设计片头(包括预告片):凸显主题,吸引观众
2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电视报道实务 - 图文 (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