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 细菌的转化: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来自供体细菌游离DNA, 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
象.
2、 Chargaff 第一碱基当量定律:不同物种的DNA碱基组成显著不同,但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
的总摩尔数等于胞啶啶(C).即
3、 Chargaff 第二碱基当量定律:在完整的单链DNA中,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的总摩尔数等
于胞啶啶(C).
4、 启动子(promotor)是结构基因上游的一段DNA序列,是RNA聚合酶和基本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包含着一个转录启始
位点和TATA框(TATAAAAG)。 5、 内含子和外显子
6、 增强子(enhancer)是活化因子结合的DNA序列,活化因子与增强子结合后,通过作用位于启动子的RNA聚合酶提高转
录效率。增强子有时与启动子间隔数万个bp。
7、 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的DNA序列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
被非编码序列分割开来,故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8、 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分别以两条链互为模板,而合成两条互补新链;每个子代DNA分子含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
链的方式。
9、 复制起点:DNA复制的起始位置,具有特殊的序列,可以被复制先导酶识别。 10、复制子:从起点到终点的DNA复制单位。 四.简答题
1、 试述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 2、 试述DNA复制的一般过程.
3、 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DNA转录为mRNA 的一般过程。 4、 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般过程。 5、 试述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6、 试述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加工的过程与作用。 7、 蛋白质在细胞合成后还有哪些后加工过程? 8、 图示中心法则,并作简要说明。 遗传学课程复习题
第二章 细胞遗传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原来这一概念指真核生物体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的染色质,现在已经扩大
为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基因的总称
2、 多线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幼虫唾液腺等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多次内源性有丝例,即DNA复制但着丝粒未发生分
裂, 未分开的DNA形成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3、 灯刷染色体: 由于染色体长时间停留在减数分裂双线期, 有一部分并不螺旋化,并且转录活跃. 转录活跃的DNA侧环,
及其上的RNA及蛋白, 使染色体状似灯刷. 4、 B 染色体:正常恒定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
5、 端粒:位于染色体端部,由重复的DNA序列构成的,特化染色体结构。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 6、 核型(karyotype): 又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象。
7、 细胞周期(cell cycle) –细胞周期即细胞增殖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所经历的
全过程。
8、 组成型异染色质: 除复制期外,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具有晚复制早聚缩的特点。如着丝粒、端粒。
9、 兼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体聚缩,并更丧失转录活性,转变形成的异染色质。
如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
1、 简述研究物种的核型在研究与实践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
a) b) c)
2、 简单陈述精子发生和卵子发生过程。
参考答案
:
物种的特征: 鉴别物种,系统发生
育种中: 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鉴定 医疗上: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一部分精原细胞终生保持分生状态,为精细胞的来源;另一部分向输精管移动,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后,进一步成长,长大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最后,精细胞成熟特化为精子。
卵原细胞,进一步成长,长大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
3、 简单陈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参考答案:
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为:(1)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精确地复制并分裂为二,保证了二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组成的一致性,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遗传的稳定性。(2)有丝分裂保证了不同器官、组织细胞数目的恒定。保证了生物个体正常生长与发育。
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为。(1)减数分裂形成数量减半的配子,再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保证了亲代与子代数目的恒定性。(2)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与同源染色体的片段交换,为维持生物遗传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遗传学课程复习题
第二章 细胞遗传学基础-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一、 名词解释
1、 性别决定: 决定雌雄分化方向的机制,指双向潜能性腺细胞向特定分化方向的约定过程。 2、 性别分化:指细胞治着性别决定途径的进展过程。
3、 性染色体:和性别决直接相关的染色体称之为性染色体 4、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直接关系的染色体称之常染色体。
5、 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通过人为干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使后代性别符合人们预期的一门生物技术。 -
五、简答题
1、简述鉴定生物体遗传性别的一般方法。
2、以水产生物为例简单分析研究性别控制技术的意义。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于性别决定与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4、简述二系配套生产全雌大黄鱼(性别决定机制为XY型)的方法。
遗传学课程习题集
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遗传定律 一、名词解释 1. 2. 3.
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编码一个特定的RNA或蛋白质。 等位基因:一个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种皮颜色的Y和y。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表现出来,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紫花、皱种皮等。基因型(Genotype ):一个个体中成对的等位基因组合。 4.
纯合体:某特定性状两个等位基因是相同的生物体(YY or yy);杂合体:某特定性状两个等位基因是不同的生物体(Yy) 5.
测交和回交: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因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出现的表现型和比例来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回交:子代与亲本的交配称为回交。 6. 7.
杂交和自交:基因型不同生物体间的交配为杂交;基因型相同生物体间的交配称为自交。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是指同一基因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配子发生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从而遗传给后代的规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互不干扰,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的规律。
三、问答题
1、简述遗传学三大定律细胞学基础。 参考答案: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后期I分开,进行次级卵(或精)母细胞,并进一步形成配子。
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期I, 随机排列在赤道面上,并在后期分开, 随机组合.
连锁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倾向于连锁传递,但有时会在减数分裂前期I发生一定比率的交叉互换.
2、
简述分离定律实现的条件。
参考答案:
分离定律实现的条件如下: (1) 研究的生物是二倍体
(2) F1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或接近相等等.并且两种配子的生活力是一样的.受精时全部雌雄配子均能以均
等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组合.
(3) 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或大致相同的存活率. (4) 研究的相对性状差异明显,显性表现是完全的.
(5) 杂种后代都处于一致的条件眄,而且实验分析的群体足够大. 遗传的基本规律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拓展 一、名词解释:
1、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 2、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3、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4、 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生育期前死亡的基因。基因在纯合的情况下致死。 5、 表型模拟一种基因型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表现出类似另一种型的表型。 6、 表现度:特定基因型表现性状的程度。
7、 外显率:表现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特定基因型个体总数的百分率。
8、 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同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9、 上位作用:一对基因遮盖了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10、 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一对或一个基因影响多种性状的表型。
二、问答与计算:
1、 试述孟德尔遗传定律在1900年之后获得哪些发展?
答:显隐性的相对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一因多效;多个基因相互作用(表现出一系列9:3:3:1的变形)。
这些发展都没有违背孟德尔遗传定律,只是分析问题的时候更加复杂。
2、 试解释什么是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并说明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是否违背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参考答案:
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是指等位基因之间显隐性并不是绝对的,包括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不完全显性:两纯合体杂交得到杂交F1表现为两亲本的中间性状, F1自交得到3种表型,分离比为1:2:1. 共显性:两纯合体杂交得到杂交F1同时表现为两亲本的性状, F1自交得到3种表型,分离比为1:2:1. 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没有影响基因的分离,因而并未违背孟德尔遗传定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3-连锁互换定律 一、
名词解释
1. 连锁交换定律: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2. 交换率:又称交换值或重组率,指交换型配子数占观察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3. 连锁群(linkage group):一对或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这些基因统称为一个连锁群。 4. 两点测交法:利用一次杂交,一次侧交求出2对基因间的交换率,然后进行基因的定位的方法。
5. 三点测验法: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定,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 干扰或干涉(interference):在1对染色体中,1个位置上的1个单交换对于邻近位置上的交换发生的影响称干扰或干涉。 7. 连锁遗传图(linkage map):1条染色体的多个基因按一定顺序,间隔一定距离作线性排列的位置图称连锁图或遗传学图。
8. 基因定位(mapping):通过连锁分析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间的排列顺序,这一过程称为基因定位。
遗传的基本规律4-性相相关遗传 一、
名词解释
1、 拟显性: 在半合子中,隐性基因也能表现性状,称为拟显性。
2、 从性遗传: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因受到性激素的作用,基因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
3、 限性遗传:基因可在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但仅在一种性别中表达,限性遗传的性状常和第二性征或性激
素有关。
4、 性连锁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称为性连锁遗传。
遗传学习题——第四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 一、名词解释
9.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个基因,某一位点上发生可以遗传的化学变化(结构改变)。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是由于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造成的,为等位基因和复等位基因形成的主要途径。
10. 移码突变:是指DNA中增加或减少碱基对,使基因的阅读框发生的改变,从而使该位点之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的
现象.
11. 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12.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为染色体组。
13. 整倍体和非整倍体:整倍体指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呈成套数目的改变;非整倍体:非整倍体指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不呈成套数目的改变,整倍体中缺少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变异类型.
14. 单倍体和单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为单倍体;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体为单体. 15. 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全部遗传学作业答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