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要:礼仪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尊重他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及准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念)国民个性)等级观念)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方式)等差异,中西方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其主要表现在:语言习俗)餐饮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馈赠礼仪等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我们只有了解)学习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主动做到“随乡入俗”。
关键词:中西方 礼仪 文化 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暴露。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另一方面也可增进我们与国际友人的友谊。于是,本文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影响 1.东方之“群体意识”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另外,东方民族重视家族观念,信奉“血浓于水”) “家族为本,亲情至上” 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2.西方之“个体意识”
西方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在西方家庭中,人伦之情也是存在的,但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更注重人格上的平等,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子女成年后对家庭的依靠也较少,主要靠的是个人的奋斗。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意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二)国民个性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有着鲜明不同的国民个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讲究含蓄谦虚,不习惯自我肯定;这与率直、坦诚的西方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我国商人在商务活动中,谈判交往比较含蓄,善于太极式的周旋。而在西方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办事讲究效率,不尚空谈。
(三)等级观念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生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四)宗教信仰的影响
东方礼仪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礼仪文化主要受“基督教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因而习惯以男士为重。而西方
崇尚“女士优先”,人们认为尊重妇女就是尊重人类的母亲,是一个文明应存的教养。
(五)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在商务交往中,西方人由于比较开放)随和,一般乐意邀请客人到自己家中参加鸡尾酒会或庭院野餐会;而东方人性格比较拘谨)正统,通常不愿邀请客人到家中聚餐做客,而是习惯于请客人去酒吧或餐馆等正式场合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语言习俗 1.初次见面
中国人初次见面,就要请教尊姓大名)住址)年龄等等,不仅不会被认为失礼,而且还似有亲切)接近之感。而西方人交流时,会特别注意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例如:个人的年龄)婚否)经济收入)地址)家庭等等。
2.日常寒暄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3.称谓称呼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二)餐饮礼仪 1.餐饮氛围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
2.用餐礼仪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 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3.喝酒方式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宴会时常频频举杯,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以彰显主人的热情,崇尚“以酒论英雄”。 (三)婚姻礼仪 1.婚庆仪式
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
2.服装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在西方,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代表着快乐。
3.婚礼气氛
在中国,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的,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与中国喜气洋洋的气氛不同,西方的婚礼可以说是严肃而浪漫的。
(四)丧葬礼仪 1.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一直讲求厚葬。所谓“厚葬”,既表现在花费上,也表现在丧葬的礼仪程序上。分为“殡”“葬”两节的丧葬,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极为繁琐。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的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2.服装差异
中国丧礼用白色,表示虚无(悲痛,西方丧礼则用黑色,表示悲哀(肃穆。 (五)馈赠礼仪 1.送礼
在中国,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2.接受礼品
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东方人在受礼时,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惟恐对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中西方既是世界上的文化主体也是世界上的经济主体。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益于中西方人民的沟通,促进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兴兴 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2]张国强 杨德良 贺亮明,《现代实用礼仪》
[3] 金正坤 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全细针 职场礼仪实训教程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5] 张丽芳 实用商务谈判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6]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教育与职业》. [7]张静岩,《大学生礼仪失范之我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