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分裂 分裂繁殖速度快
3.水溶性 脂溶性 鉴别细菌 4.毒素 侵袭性酶类 热原质
5.普通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6.营养物质 能量 环境
7.浑浊生长 沉淀生长 菌膜生长
8.病原学诊断 细菌学研究 生物制品制备 三、单项选择题
1.E 2.D 3.C 4.B 5.C 6.B 7.A 8.C 9.B 10.A 11.A 12.B
四、多项选择题
1.CD 2.BCE 3.ABCD 4.CDE 5.ABCDE 6.ACE 7.ABC 8.BDE
五、简答题
1.⑴水:提供细菌代谢的媒质及维持渗透压。
⑵碳源:细菌合成代谢的原料及能量代谢主要来源。 ⑶氮源:主要用于合成细菌细胞质及其他结构。
⑷无机盐:参与代谢;调节渗透压;构成菌体成份。
⑸生长因子:某些细菌不能自身合成,需另外提供,参与代谢。 2.⑴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⑵适宜的酸碱度:多数致病菌需要pH7.2~7.6。 ⑶合适的温度:多数适宜37℃。
⑷必要的气体:根据对氧的需求不同分为:①专性需氧菌;②专
性厌氧菌;③兼性厌氧菌;④微需氧菌。
3.⑴迟缓期:菌体变大,代谢活跃,积累中间代谢产物。
⑵对数生长期:细菌分裂迅速,形态、染色性、生理特征典型。 ⑶稳定期:细菌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分裂速度下降,菌体开始死
亡。
⑷衰亡期:细菌变形、肿胀、溶解,形态及染色性不典型。 4.⑴热原质:是耐热的多糖,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 ⑵毒素与酶:产生的内外毒素可引起毒血症;侵袭性酶造成组
织和细胞的溶解,利于细菌的扩散。
⑶抗生素:可抑制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
⑷细菌素:用于抗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并可进行细菌分类。 ⑸色素: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有利于细菌分类。 ⑹维生素:可提供人体所需维生素,有利健康。
46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学习提示】
●掌握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和病理意义,从而进一步认识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在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要熟悉细菌在自然及人体的正常分布现象,并结合细菌的特点熟悉化学消毒剂及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了解在自然及人体正常部位分布的细菌种类,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学习纲要】 一、细菌的分布
土壤中细菌:主要为腐生菌,可由人畜排泄物及尸
体污染土壤。致病菌以厌氧芽胞菌为主。
1.自然分布 水中细菌:来源于土壤、空气及人畜排泄物。水被
污染后,可有肠道致病菌存在。
空气中细菌:致病菌多为呼吸道菌,非致病菌是造
成无菌操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正常人体的分布 在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而在血液及内脏器官中正常情况下无菌。 3.正常菌群及意义
⑴概念:存在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一定比例和数量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微生物群体。
⑵生理意义:①生物拮抗;②免疫促进;③营养吸收。
⑶病理意义: ①菌群失调 某些因素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②条件致病菌 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致病的正常菌群。
二、消毒灭菌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方法。 无菌:物体中无活微生物存在。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的方法。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卫生清理:将微生物污染的物体或环境还原至安全状态。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见表3-1)
表3-1常用热力消毒灭菌法
47
项目 干热 灭菌 湿热消毒灭菌 方法 焚烧与烧灼法 干烤法 巴氏消毒法 煮沸法 流通蒸汽法 温度与作用时间 高温 160℃~170℃2h 71.7℃15~30s 100℃5~10min 100℃15~30min 应用对象及适用范围 微生物污染物 尸体 接种环 试管口 瓶口等 玻璃器皿 瓷器 铁制器械 牛奶 酒类 不耐热食品等 饮水 注射器 饮食用具 同上 可用间歇法达到灭菌 培养基 生理盐水 手术器械及敷料等耐湿和耐高温物品的灭菌 可杀死细菌芽胞 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3℃15~30min 2.紫外线与电离辐射
紫外线杀菌原理:紫外线波长在200~300nm,尤其265~266nm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主要是DNA吸收了此波长的光波,光能转成化学能,在DNA结构上形成了嘧啶二聚体,干扰了DNA的正常碱基配对,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
特点及适用范围:穿透力差,适用于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例如手术室、婴儿室、传染病房、无菌制剂室、微生物接种室的空气消毒。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有较高的能量与穿透力,促使细菌细胞内部产生游离基,破坏DNA。
3.其他物理消毒灭菌法:超声波、微波、滤过除菌、干燥低温抑菌。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消毒剂作用机制:①促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②干扰细菌酶系统,影响代谢;③损伤细菌细胞膜。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②细菌种类及存在状态;③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抗生素 是由放线菌、真菌或细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生物细胞的有机化合物。
抗生素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②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③抑制蛋白质合成;④抑制核酸合成。
2.噬菌体 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严格的寄生性,并常将细菌裂解。
3.中草药 黄连、黄柏、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 3.菌群失调 4.消毒 5.灭菌 6.无菌操作 7.卫生清理 8.抗生素 9.噬菌体 二、填空题
48
1.正常菌群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 )、( )、( )。 2.条件致病菌的条件包括( )、( )或( )。 3.巴氏消毒法常用于( )和( )的消毒。
4.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包括( )、( )、( )。 5.常用的湿热消毒灭菌法有( )、( )、( )和( ),其中( )是最彻底的灭菌法。
6.噬菌体具有( )特性,常可将细菌( )。
7.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是( ),杀菌机制是干扰细菌( ),导致细菌( )或( )。其穿透力( ),故常用于( )或( )的消毒。
三、单项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肺 C.血液 D.肌肉 E.外耳道 2.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耐药性变异 B.遗传性变异 C.寄居部位改变 D.免疫功能亢进 E.肠蠕动减低使细菌增加 3.治疗菌群失调症最好使用
A.维生素 B.抗生素 C.营养素 D.抗毒素 E.生态制剂 4.正常菌群的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合成维生素 C.刺激补体合成 D.阻止致病菌粘附 E.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5.对普通培养基灭菌,宜选用
A.干烤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煮沸法 E.紫外线照射
6.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是因为湿热灭菌 A.蛋白质易凝固 B.热穿透力强 C.能放出潜热 D.A+B E.A+B+C
7.下列消毒灭菌法的选择,哪项是错的
A.金属器械用漂白粉 B.排泄物用生石灰 C.饮水用氯气 D.培养基用高压蒸气法E.血清用滤过除菌法 8.酒精消毒的最适宜浓度是
A.100% B.95% C.75% D.60% E.45%
9.将牛奶加热71.7℃15~30s的目的是
A.抑制牛奶中的杂菌B.防止奶中细菌生长C.杀灭奶中病原菌 D.杀灭奶中所有细菌E.使牛奶中不含活菌 10.常用于塑料及玻璃器皿消毒的消毒剂是
A.石炭酸 B.高锰酸钾 C.过氧化氢
49
D.过氧乙酸 E.70%~90%酒精
四、多项选择题
1.下述哪些部位正常时有菌
A.皮肤 B.咽部 C.肺部 D.胃 E.大肠 2.正常菌群在人体存在的意义有
A.营养作用 B.产生抗生素 C.影响致病菌粘附 D.促进机体免疫 E.阻止病原菌侵入 3.造成条件致病菌出现的原因是
A.细菌致病力的增加B.机体抵抗力的下降C.菌寄生部位改变 D.药物无效 E.长期使用抗生素 4.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
A.使用浓度 B.作用时间 C.酸碱度 D.温度 E.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5.与紫外线杀菌有关的是
A.穿透力差 B.破坏细胞膜 C.作用于DNA D.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E.主要用于空气消毒 6.抗生素能杀菌是因为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抑制细胞壁合成 C.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D.干扰细菌核酸 E.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五、问答题
1.简述人体正常菌群存在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
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3.在同等温度下为何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存在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一定比例和数量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微生物群体。
2.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致病的正常菌群。
3.某些因素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
4.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方法。 6.防止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的方法。
7.将微生物污染的物体或环境还原至安全状态。 8.是由放线菌、真菌或细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生物细胞的有机化合物。
9.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严格的寄生性。 二、填空题
5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习指导题库 (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