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6 本文由旧人不归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35卷第6期Vol.35№.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2007年11月Nov.2007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江 群,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关键词:《荒原》;宗教典故翻译;文化传真;读者接受

摘 要: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7)06-0703-06

TranslationsofReligiousAllusionsinSevenChineseVersionsofTheWasteLand

JIANGQun,CAIYu-hui(SchoolofForeignStudie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3,China)

Keywords:TheWasteLand;thetranslationsofreligiousallusions;culturalfacsimile;reader’sacceptationAbstract:ExaminethetranslationsofthereligiousallusionsinthesevenChineseversionsofTheWasteLandbyT.S.Eliot,proposethattherearemoreorlessmistranslationslike“translatingthesuperficialmeaning”,“mixedtranslation”and“keepingthetextlanguage”,resultingin“culturalfacsimile”failureanddifficult“reader’sacceptation”,whichiscausedbythetranslators’attitudesandapproaches,anddiscusssomegeneralprinciplesandstrategiesforthetranslationofreligiousallusionsinliteraryworks.

  西方现代派诗歌主将T.S.艾略特(1888-1965)认为,有责任感的诗人都有义务“在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和洞见中,发现使我们这个病

入膏肓的社会得以再生并具有活力所必须的精神

力量”。他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里程碑的《荒原》(TheWasteLand,1922)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思想。《荒原》蕴涵着浓重的死亡复活轮回的宗教色彩。诗人试图寻找一条使现代人精神本位回归的途径,皈依宗教,让上帝引领人们走出荒原,找回失落的自我。这一宗教思想主要是通过大量宗教典故表达出来的。诗中宗教用典涉及基督教、佛教、印度婆罗门教、希腊繁殖神教等,大多出自《圣经》、《金

枝》和佛教《吠陀经》。宗教用典遍布诗歌各处,

充分体现出《荒原》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深化了其上帝拯救的主题,堪与弥尔顿的《失乐园》、托尔斯泰的《复活》相媲美。因此,在《荒原》汉译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如实全面传达这些宗教用典对于正确理解《荒原》及其主题,实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结合,“文化传真”是理想目标。“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1]19。宗教文化信息作为五大文化之一②,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的影响不容忽视,是“文化传真”的重要方

  收稿日期:2007-06-0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7SK074)作者简介:江 群(1981-),女,安徽六安人,教师,硕士研究生;蔡玉辉(1955-),男,安徽宿松人,教授,硕士生导师。① 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76。② 奈达(EugeneA.Nida)在1945年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提出以下五个分类:1)生态学文化问题;2)物资文化问题;3)社会文化问题;4)宗教文化问题;5)语言文化问题。转引自梁冰.从误译看文化知识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翻译,1997,(5):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

enfants,chantantdanslacoupole!”,引自魏

面。笔者研读了荒原的七个中译本,对照原文发

现七个译本在宗教用典翻译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漏译、误译、“文化失真”的情况。现对这些现象分析归纳如下:

一、部分译本忽视了诗歌中的一些宗教典故意象,仅将字面指称意义译出,出现了“望文生译”,导致宗教典故漏译。

二、部分译本出现了中西宗教典故意象替代的现象,导致典故意象混译。

三、部分译本对于一些非英语宗教典故采取了保留原文不译的做法,忽视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导致宗教典故文化传真“失效”。尔伦(Verlaine)的《帕西法尔》(Parsifal),七

个译本分别翻译如下:

译本一:啊,这些孩子们的声音,在教堂里歌唱;

译本二:啊,这些孩子们的声音在教堂尖顶下歌唱;

译本三:哦,这些孩子们的歌声,在教堂里唱;

译本四:哦,听童男女们的歌声,在教堂的圆顶下;译本五:EtOcesvoixd’enfants,chan2tantdanslacoupole;(保留原文)

译本六:啊,孩童们的声音正在台上歌唱;译本七:啊,这些孩子们的声音,是在教堂的穹窿下歌唱;

《荒原》第202行的法语引文来自华格纳根据魏尔伦的《帕西法尔》改写的歌剧的一幕。帕西法尔(寻找圣杯的少年)抵制了女巫诱惑他的试图,谦卑而澄净了,她为他洗脚,准备迎他进入圣杯城堡。那里他治愈了渔王,自己也成了王帝。歌剧结束时,孩子们在教堂的高处唱耶稣的颂歌[3]93。据艾略特自注④第一条称“这首诗不仅题目,甚至它的规划和有时采用的象征手法绝大部分受魏士登女士(MissJessieLWeston)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从诗歌内容上看,作者在“火诫”一章描述了物欲情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美丽的泰晤士河在工业文明的污染下已经面目全非,白骨累累,鼠疫流窜。人们纵情声色,如无情苟合的打字员和小职员,妓女博尔特和嫖客薛维尼,同性恋者尤金尼先生,残暴无耻的特鲁国王等等。艾略特这时引用《帕西法尔》中的这句话暗指,只有能够抵制住情欲之火的圣杯骑士才能带领人们走出荒原和情欲的火坑,实现上帝救赎。由此可见,这句法文的引用具有深

典故漏译:望文生“译”,宗教典故变成一般语言 

“文化传真”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而意义

是文化传真的首要内容。据《辞源》解释,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象典故这种具有特殊意义及功能的专用符号翻译,不仅要译出其指称意义与言内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其联想意义、象征意义的转换,

以实现语用等效,达到“文化传真”。在谈到翻译时,朱光潜先生曾深有体会地写道:“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都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在翻译时,这一种意义最

[2]356

不易应付”。诚哉斯言。然而,在《荒原》七个中译本②宗教典故翻译中,有些忽视宗教用典翻译,望文生“译”,仅将字面指称意义译出,误译、误导了读者。现分述如下。

诗歌的第202行法文引文“EtOcesvoixd’

①本文所引用的《辞源》为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

②译本一:赵萝蕤译,载《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此译本1937年初版);译本二:裘

小龙译,载《外国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译本三:赵毅衡译,载《美国现代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译本四:查良铮译,载《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此译本完成于70年代后期);译本五:汤永宽译,载《情歌?荒原?四重奏》,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3月;译本六:叶维廉译,载《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24册,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译本七:庄彦译,引自庄彦《二十世纪美国诗选》第126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③本文引用《荒原》原文均来自CleanthBrooksandRobertPennWarren“UnderstandingPoetry”.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ThomsonLearning:297-310;

④本文中引用的艾略特自注均引至赵萝蕤译《荒原》注释,载《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此译本1937年初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5卷第6期             江群,等:《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705

厚的寓意,而译本六按字面义译为“在台上歌唱”,抹杀了基督教“圣杯骑士”的意象,削弱了其宗教寓意,导致“文化失真”。诗歌第20至22行这样写到“sonofman,youcannotsayorguess,foryouknowonlyaheapofbrokenimages”,其中的“aheapofbro2kenimages”七个译本分别翻译如下:

译本一:一堆破碎的偶像;译本二:一堆支离破碎的意象;译本三:一大堆破碎的形象;译本四:一堆破碎的形象;译本五:一堆破烂的形象;译本六:一堆破碎的象;译本七:一堆支离破碎的偶像。

①据《现代汉语词典》,这七个译本中“形象,意象和象”内涵差不多,大都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可见关于“image”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是“偶像”还是“形象或意象”。译本一和译本七翻译为“偶像”主要是依据《旧约?以西结书》第六章第六节“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日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

[4]816灭”。众多译者未参照此处经文,可能主要是因为在这段经文中“偶像”是“idol”,“im2age”翻译成“日像”。那么“image”作为偶像

悉的《圣经》中的荒原景象。它透过历史的轮

回,呼应着现实中干旱的荒原。通过“荒原”这样的“客观对应物”,艾略特唤起了现代西方人共同的潜意识情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遭上帝离弃的命运[5]77。荒原中的典故包括《旧约》中有关多神崇拜的描写。由于不信上帝,世界上到处是破碎的偶像,枯树焦岩[6]69。也许有读者疑惑“上帝的离弃”是不是因为人们“拜偶像”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偶像”的确是源自《圣经》中“拜偶像,遭上帝离弃、惩罚”的典故,但这里的“偶像”不是“多神崇拜”。首先,从诗歌整体内容看,并未提到“多神崇拜,拜偶像”,且艾略特本人引用了许多佛教、印度婆罗门教、希腊繁殖神教的典故。那么,这里的“偶像”是不是就缺乏指称对象了呢?这也许是大多数译者未将“image”译为“偶像“的原因之一吧。笔者大胆推测这里的“偶像”是指崇尚战争、物欲情欲横流的社会追求。这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紧密相关。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发现“所有的神都死了,所有的仗都打完了,所有的信仰都

[7]284

动摇了”。“工业文明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工具和武器,在这巨大的财富和先进的器物面前人变成了奴隶、野兽或者失去了灵魂的躯壳:要么拜倒在物质的脚下顶礼膜拜,要么操着那些先进的武器相互屠杀,要么沉湎在灯红酒

[8]56

绿中醉生梦死”。“玛丽的故事”“霍夫加登的阵雨”“当然不是俄国人,是来自立陶宛的真正德国人”表现的是战争的罪恶,影射出当时的政治冲突与战争阴影。一战中,立陶宛正是中部战线的前沿。玛丽的故事暗示的是一战的导火线。艾略特本人也因为一战从德国辗转回到英国,并未能回美国接受博士学位[9]52。因此,艾略特在“火诫”一章最后呼喊“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救拔,烧啊”,就是请求上帝把人们从对战争、物欲、情欲的崇拜中解脱出来,打碎现实荒原中的这些“偶像”,重新皈依上帝,走上帝救赎的道路。综上,笔者认为译本一和译本七的“偶像”之译是正确的,既有《圣经》典故依据又深刻反映诗歌主体内容,“意象”“形象”等译法则仅将字面之义译出,使诗歌宗教典故变成了一般语言,未能反映诗歌丰富的宗教文化与寓意。

的意思到底有没有《圣经》依据呢?在《旧约?以西结书》第七章第二十节“Buttheymadetheimageoftheirabominationsandoftheirdetesta2blethingstherein”即译为“他们却在其中制造

[4]817

可憎可厌的偶像”;以西结书第八章第三节“theseatoftheimageofjealousy,whichpro2vokethtojeslousy”译为“触动主怒偶像的坐

[4]817

位,就是惹动忌邪的”;第八章第五节“be2holdnorthwardatthegateofthealtarthisimage

ofjealousyintheentry”译为“见祭坛门北边在

[4]817

门口有这惹忌邪的偶像”。典故“brokenimage”也来源于《圣经》以西结书第六章第四

[4]816

节“yourimagesshallbebroken”。由此可见“aheapofbrokenimages”译成“一堆破碎的偶像”是有来源依据的。另一方面,从诗歌本

身内容来看,“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使人不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这是人们已熟

①本文所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

典故替代:宗教典故混译

孙致礼先生曾说过,“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

往往是翻译成功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

[10]41

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传真”要求译文如实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包括具有文化特征的语言),对文化因素采取“异化”翻译[11]5。宗教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西方各成体系,相差甚大。西方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两种宗教文化在价值观、伦理习俗、语言表达形式、词汇意象含义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翻译多采用“异化”方法,以保留并“传真”各自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但在《荒原》部分译本中出现了佛教和基督教典故意象相互替代混译的情况。如诗歌第390行“Thereistheemptychapel”在七个译本中分别被翻译如下:

译本一: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译本二:则是空无一人的教堂;

译本三:这儿只有空无一物的殿堂;

译本四:那是空的教堂;译本五:小教堂空寂无人;译本六:那空的教堂;

译本七:(而教堂)则空无一人。

艾略特自序中提到第五节的第一部分用了三个主题:去埃摩司的途中,向“凶险的教堂”的行进(见魏士登女士书)和今日东欧的衰微。从第五章第378行至395行讲述的正是“向凶险的教堂”行进的故事。第378至379行“一个女人紧紧拉直着她黑长的头发,在这些弦上弹拔出低声的音乐”对应的即是圣杯故事中“最后的诱惑女郎”的故事。第385行“空的水池,干的井里”呼应了《旧约:箴言》第五章第十五节“国王所罗门对众人说‘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饮自

[4]617

己井里的活水’”和《旧约:耶利米书》第二章第十三节“因为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

[4]733

不能存水的池子”。第392至395行一只雄鸡报晓预示着耶稣殉难,预示着上帝即将结束人民的苦难,对人们施以救赎[5]76。由此可见诗歌第328至395行描述的就是圣杯骑士抵制了最后

的诱惑,到达危险的教堂拿到圣杯,带来雨泽,解救人们于“空的水池和干的井里”的圣经故事。所以,这里的“chapel”理应译为基督教的教堂,而殿堂则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这样翻译实际上是以佛教的文化掩盖了基督教用典的深刻寓意,是不恰当的。

诗歌第三章标题“thefiresermon”,译本一、三、五、六、七均译为“火诫”,译本二译为“火的布道”,译本四译为“火的说教”。

据艾略特自注,火诫这些辞句摘自佛陀的火戒全文,见已故亨利?柯拉克?华伦(HenryClarkeWarren)所译《见于翻译中的佛教》(BuddhisminTranslation,哈佛大学东方丛书)。华伦先生是西方佛学研究的伟大开山鼻祖之一。在《火诫》里,佛要他的众门徒悟出怎样躲避欲望之火,怎样在火的洗礼后达到净化与神圣的境界,最后达到涅 。所以,这处引文反映的是典型的佛教文化,“火诫”的译法应是恰当的。据《现代汉语词典》,“布道”意为“基督教宣讲教义”,“说教”意为“宗教信徒宣讲教义”。将“thefiresermon”译为“火的布道”无异于以基督教典故意象代替佛教典故意象,消解了作者佛教用典的深刻内涵;“火的说教”译法较为中性,但造成了语义和文化模糊。

“特殊”宗教典故不译:宗教文化传真失效  

“文化传真”指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传递出来[1]19。文化传真确实是理想的目标,在“形”“神”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大多数译者不得不采用“变形”“留神”的译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形式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翻译中就要尽量传达出来。谭载喜提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终

[12]250

标准第三条就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文化传递更应该以读者为第一优先考虑。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读者接受理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荒原》第五章401行至434行引用了印度佛教文献《布里哈达?雅加?伏波泥沙土》第五卷第一节四个佛教用语即“Da、Datta、Dayadh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5卷第6期             江群,等:《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707

vam、Damyata”。在诗歌最后也引用了伏波泥沙

土经文用语Shantih作为正式结束语。对于这五个印度佛教引语,七个译本分别翻译如下:译本一:401行至417行保留原语形式不译,在诗歌第433、434行译出“DattaDayadh2vamDamyataShantih”的中文意义,即“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平安”;

译本二:全部保留原文不译,仅在注释中标明汉语意思;

译本三:401行至417行保留原语形式不译,在诗歌第433、434行译出DattaDayadh2vamDamyataShantih的中文意义,即“舍予,同情,克制,平安”;

达原文意义,又能“传真”原文的佛教文化内

涵,体现出读者关照。

诗歌结尾引用了印度《吠陀经》的正式结语结束全文,意为“平安”。对于Shantih这个印度梵文单词,译本四、六分别译为“善蒂”“禅安蒂”。这两个译本基本上遵循了音译的原则,但也体现了较强的表意性,便于读者理解,又传达了原文佛教文化,都是创造性的好译本。据《现代汉语词典》,“蒂”意为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而另一个“谛”字意为“佛教指真实而全面的道理,泛指真理”。据此笔者建议是否可将这两个译文改为“善谛”和“禅安谛”?是否可取?愿与译者和广大读者商讨。“善蒂”和

译本四:分别译成汉语梵文:“哒、哒嗒、“禅安蒂”这两种译法相比,笔者更推重后者。哒压德万、哒密阿塔”“善蒂、善蒂、善蒂”;据《现代汉语词典》,“禅”泛指佛教的事物,

译本五:同译本二;“安”意为平安,因此“禅安蒂”意为“佛教关译本六:分别译成汉语梵文:“达、达沓、于寻求平安的真理”,既表达了原语意义又传达达也德焚、达姆雅沓”“禅安蒂、禅安蒂、禅安了佛教文化色彩,有效地实现了“文化传真”。蒂”;

译本七:同译本二。

DaDattaDayadhvamDamyata这四个梵语的出处已如上述,内涵是:修业完毕,佛的三弟子即神、人与魔鬼向佛请教“阿阇黎,请有以教我?”佛均说一言Da,神、人、魔鬼分别理解为Damyata、Datta、Dayadhvam即“克制、舍予、慈悲”,这就是佛教中“佛以一言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故事。由此可见,这四个梵语单词形式本身具有重要的佛教文化蕴涵。如若按译本一、三到诗歌结束时才将四个梵语单词汉语意思译出,我想大多数读者如不看注释甚至会以为是英语单词所译,将不会联想到“佛以一言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故事。这样不仅影响到文化信息忠实全面的“传真”,也未能体现读者关照,造成读者接受困难。如若象译本二、五、七全部保留印度梵语不译,也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印度梵文并不了解,可能相当一部分中国读者不知道这几个奇特的单词到底是哪国词语,更谈不上传达原文佛教文化的信息了,也导致“文化传真”失效。相反,我国读者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对于一些音译的汉语梵文有一定了解,大多数读者看到如“哒嗒、哒压德万、哒密阿塔、善蒂”这样的汉语音译梵文就能产生这是佛教用语的正确语义联想,这时再附加适当的注释解释词义和来源,既能传

善蒂中的“善”字虽传达了原文部分含义,但与“平安”之意不十分吻合,另外佛教文化色彩未译出,“文化传真”未能有效实现。

宗教典故翻译一般性原则和策略

通过对《荒原》一诗中宗教典故翻译的对比分析,现对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一般性原则和策略总结如下。

第一、翻译态度。译者要充分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忠信、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特有的文化意象,包括中西方各自的宗教典故意象。如在翻译《荒原》这样的经典文本时,旁征博引,典故甚多,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译文宗教文化背景,才能见微知著,免于笔者前文所列举的宗教典故意象漏译、混译现象。

第二、翻译策略。也许其他类型典故,如来自神话传说、经典作品的典故在一定情况下尚可采用归化、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但宗教典故的翻译则必须坚持异化直译为主的方法,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具有内涵的神圣性和不可替代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和伦理道德思想。首先,对于一些在中外交流中已广为读者了解接受的宗教典故意象,如教堂、做礼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8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

拜、伊甸园、祈祷,寺庙、菩萨、高僧、和尚

等,可直接采用直译的译法。其次,对于一些广大读者不了解的较为偏僻的宗教典故,如十诫、犹大的吻、野地里的百合花、荆棘环、涅 、六修行等我们就必须在直译的同时加上注释,具体有两种办法:

直译和增益相结合。增益(contextualam2plification)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却不知道的意义[13]18。这样既保持了原语的“洋味”,增加的词语又较好地弥补了语义的丢失。

例一:HewouldraiseCainaboutthesligh2testmistakeorshortcoming.即可增益翻译为:稍有错误和缺点,他就会象惹怒该隐一样大吵大闹。

直译、释义加注释。有些典故由于流传不太广,加以适当释义后的直译,仍恐读者不能领会其典故的意境,便可在文后加以较详细的注解。

例二:ThegoalkeeperistheheelofAchil2les.

渊源的宗教典故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译者站在“创造优秀跨文化交流桥梁”的高度,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采用异化直译的翻译策略,根据不同情景,具体上下文,灵活机动,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既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民族宗教色彩,译出其“洋味”“异味”。参考文献:

[1] 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

2001,(5):19.

[2] 朱光潜.谈翻译[C]//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356.

[3] T.S.Eliot,等.外国诗[M].裘小龙,等.北

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93.

[4] 佚 名.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2:816-817,617,733.

[5] 洪增流,荒原的宗教思想主线的重新探讨[J].

外国文学,2004,(5):77.

[6] 蔡 申.象征与用典———解读艾略特的荒原[J].

可改译为:“那守门员如同阿基里斯的脚跟,

是该队的致命缺陷。(注: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传说除踵部外,全身刀枪不入,

[14]66

后因脚跟受伤而死)”。第三、注意特殊典故的翻译。有些特殊典故的翻译,如印度梵文典故翻译,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并且在音译时尽量具有一定表意性,努力传达原文佛教文化色彩,如前文“禅安蒂”的译法。

第四、宗教典故翻译也要分不同语境、用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文本翻译时,我们常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翻译。但在其它的场合如口译的场合下,过多的解释会影响交流。如例二的翻译倘语出自体育解说员之口,就会显得拖沓,跟不上比赛的节奏,那么就非得用释义法不可了。如例二即可译为“那守门员太弱,是该球队的致

[14]65

命缺陷”。

将一种语言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已非易事,而将带有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不同文化

名作欣赏———域外视野,2005,(10):69.

[7]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1990:284.

[8] 蔡玉辉.英国文化视野下的艾略特诗歌[J].国

外文学,2006,(1):56.

[9] 张 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52.

[10]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1):41.

[11] 刘慧敏.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D].郑

州:郑州大学,2003:5.

[12]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0.

[13] 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

1999(2),18.

[14] 褚雅芸.也谈典故翻译中的欠额补偿———兼与

乐金声先生商榷[J].中国翻译,2000,

65-66.

(4):

责任编辑:乐 程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029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