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部分模块解读
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考试内容
1.1 宏观组成:元素; 微观构成:分子 原子 离子 (1)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1.2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 常见的混合物:按气、液、固分类总结 1.3 溶液 分散系(重点复习胶体的有关知识)
(1)了解溶液的定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1.4 单质、化合物分类
(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联系。
考点解读
化学基本概念部分与旧大纲相比变化不大,08《考试说明》中删掉了“同素异形体”、“原子团”的概念,把“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提升到“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大部分知识点都在初中化学中学过,在新课标中一方面强调从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另一方面对物质组成和分类的知识进行了扩展。在高考化学试题中主要注重考查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常常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出发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生活等方面渗透发展,以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试题的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在复习中要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和利用分类的原理(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强化对这些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与旧大纲相比,分散系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变化,08《考试说明》中删除了旧大纲中的“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把“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提升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08《考试说明》删除一些知识点后,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内容有所减少,但知识的重点则更加突出。在复习中要注意对所要求的概念进行归纳对比,并把溶液和胶体的概念放在分散系中去认识。预计溶解度作为计算题在今后几年里出现的几率不会很高,但作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于08《考试说明》没有把化学计算的要求单独列出,而是把化学计算的内容都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因此,在化学常用计量的要求中,所有的内容都增加了相关计算的要求。尽管《考试说明》在形式上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较大的变化,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考对化学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问题仍然是新课标高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化学计算与化学原理会结合得更加紧密。
【考题例析】
【例1—1】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C )
1
A.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仅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仅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仅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
【命题解读】 本题是高考化学中的常见题型,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含义的理解。难易等级:★★★
【例1—2】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③⑤⑦⑧ 。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变色⑤无水硫酸铜吸水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变为红磷⑧久置的浓硝酸变黄⑨丁达尔效应⑩发光 【命题解读】 本题以常见的实验现象、性质和制法为命题背景考查考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发生变化后是否生成新的物质。难易等级:★★★。
【考题演练】
1.(基础题)近年来开始使用一种新型汽油防震剂五羰基合铁Fe(CO)5来代替四乙基铅(C2H5)4Pb,在上述两种化合物中铁、铅两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A.+2价 +2价 B.+3价 +4价 C.+3价0 D.0 +4价 2.(能力题)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3.(基础题)根据右图所示,A、B、C、D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当温度高于0℃低于T1℃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
顺序是 。
(2)温度在 ℃时,B、D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3)随温度升高,D物质溶解度 。 (4)要想得到这四种物质的晶体,A、B采取 的方法,C采取 的方法,D采取 的方法,分离A、C可用 的方法。
4.(综合题)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制得物质的量浓度为12.0 mol/L、密度为0.915 g/cm3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方可制得上述氨水。(本题中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17.0计,水的密度以1.00g/cm3计)
【演练答案】 1.D 2.AC
3.(1)D>A>B>C (2)T2 (3)降低 (4)降温 蒸发溶剂 升温 结晶(或重结晶) 4.1体积水吸收378体积氨气(标准状况)方可制得上述氨水
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考试内容
(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尝试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如氧化还原反应)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2
(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特点,知道弱电解质的电离存在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5)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6)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本质是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7)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 义。
(8)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与键能的关系。明确△H=H(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只要求从“焓变”这个物理量和符号(△H)来表示反应热,不宜拓展“焓”“焓变”的严格的定义。
(9)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0)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按课标要求:知道盖斯定律,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焓变的简单计算,《指导意见》则只要求简单了解,属于“只教不考”的范畴。
(11)通过测定中和热的实验,理解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只要求中和热的实验测定,反应热测定的其他方法不做要求。
(12)了解标准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的实际意义,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及常用的节能方法。了解热值的概念。 标准燃烧热为基本要求,而热值为发展要求体会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放在电解质溶液部分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要求,放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知识要求之中;二是具体的要求也有一些变化,增加了“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删除了“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将“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改为“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将“不要求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改为“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08《考试说明》增加了“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和“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的内容。把电化学的知识要求调整到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由原来的“了解”改为“理解”增JIHT难度,删除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考试说明》的这种变化,预计会促使高考化学试题以能源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多个知识要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形成综合试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一是要注意从能量变化的本质和形式等方面整体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二是要注意学会利用化学原理分析社会与生活中所面临的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以及能源问题。
【考题例析】
【例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
A.如果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就能够在不消耗能源的条件下从水中获得氢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都很容易发生反应
C.光合作用中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命题解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变化中常
3
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的概念。本题是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基本问题的考查。难易等级:★★★ 【例2—2】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已知水是反应产物之一。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2)该反应中的还原产物是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 mol电子,则生成水的质量是 答案:(1)H2S (2)NO (3)3H2S+2HNO3==3S ↓+2NO+4H2O (4)3.6 g 【命题解读】 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命题中的常见方式和题型,这种题型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难易等级:★★★
【考题演练】
1.(基础题)烧杯A中盛放0.1 mol/L的H2SO4溶液,烧杯B中盛放0.1 mol/L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为原电池,B为电解池 B.A为电解池,B为原电池
C.当A烧杯中产生0.1mol气体时,B烧杯中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0.1 mol D.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溶液的pH上升 2.(拔高题)已知反应2A+3B==6C+D,A由X、Y两种元素组成,B是由Z元素组成的单质,C、D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根据以上条件填写下表:
物质代号 该物质中元素种类 每个分子中原子总数
其中可能的一种分子组成(用x、Y、z表示)
举一例表示该反应方程式
A 2
B 1
C 2
D 2
【演练答案】 1.B 2.第一行:2 1第二行:4 2第三行:XY3 Z2 YZ X2 第四行:2NH3+3C12==6HCl+N2
3、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试内容
①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了解1一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结构。
④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⑤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⑥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4
⑦认识化学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⑧了解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⑨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变化比较大,2008年《考试说明》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点分解成了必考和选考两大部分。在必考部分的内容中,物质结构部分在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层次上都比旧大纲的内容有所减少,如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等知识放在选考部分的要求中。元素周期律部分的变化不大。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这部分知识在高考化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试题会以选择题或推断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中要注意理解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与物质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复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促进对物质性质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利用所学的物质性质加深对物质结构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提高根据结构推测性质和根据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考题例析】
【例3一l】 下列化学名词或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 A.硬脂酸甘油酯 B.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C.石碳酸 D.聚氯乙烯的结构简式:
【命题解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了解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名称、电子式、结构简式等的书写,这类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高,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难易等级:★★★
【例3—2】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112号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是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下列关于该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77倍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277:12
【命题解读】AZX中各数量间的关系与互求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往往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给出的信息大多是化学学科的新发展,起点虽高,但落点却很低,只要细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难易等级:★★★
【考题演练】
1.(基础题)下列各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数字表示的原子序数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符的是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2009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部分模块解读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