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它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面:⑴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⑵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⑶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响和综合。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美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由此可见,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 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方法:哲学方法。
※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外语学习网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美学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熟、更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马尔库塞提出了“单面人”概念。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内在的。
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强力。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动地成型。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冯友兰曾从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
觉解与情感不可分离。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审美境界也有不同的层次。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应当成为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第一,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的内心,以自己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
第二,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成审美关系的关键。自由首先表现为超功利性,其次,自由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再次,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逻辑在先原则)
※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审美关系在内,审美活动在外。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只有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只有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存在的真理”才从这些“物因素”里生发揭示出来。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客体的体现——生成审美形态;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主体的体现——产生审美经验。
二,美与审美形态
现成论——认为美完全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外在于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实体。 生成论——认为美只能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生成和当下发生的。 广义的美包括着丑。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外语学习网
※审美对象的特点:第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第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第三,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第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三,美感和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简称美感。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认识为理性)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快感。 最后,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艺术与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活动的三个环节: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往复循环)
艺术活动三个环节的构成和展开体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是“创造”;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次的,意蕴不确定和空白;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㈠审美需要
◎什么叫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2011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