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这些遗存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栖息、生活、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
鲁家口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古人类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3狮子行遗址
狮子行遗址,位于寒亭区东北约10千米处的狮子行村北面,南距烟潍公路500米。遗址处高于周围地面4米左右,属高埠,东西长35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74、1978年两次发掘,文化层4层堆积,最厚达2米左右,自上而下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扰乱层,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第四层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遗存中的遗迹有灰坑和墓葬,遗物有陶器,以轮制黑陶为主,泥质黑陶居多,器型有豆、鼎、鬶、盂、杯、罐等,并发现薄胎高柄杯,该杯不管是制作的精度,还是造型的艺术,可说是达到了绝伦无比的程度,至今令制陶专家惊叹不已。另外还出土了彩陶碎片,像鲁家口遗址的彩陶一样,但未见完整器物。
14瓜埠顶遗址
瓜埠顶遗址,位于寒亭区固堤镇大流河村东南900米处的土埠上,高出周围地面2米,系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此处采集到的遗物有石缽和陶制纺轮,经分析属龙山文化和西周文化两个时期遗物。此遗址是目前寒亭区境内发现的最北端的一处含有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为研究渤海南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依据。
15李家埠遗址
李家埠遗址,位于寒亭区高里镇李家埠村和吴家村之间,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系1973年省级文物普查时发现,1982年对其进行了复查。从暴露出的遗迹、遗物可清楚地看出,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石器、陶器;周代墓葬、玉器、陶器;汉代墓葬、陶器,还有鹿和其他动物的遗骸。
16长墓田遗址
长墓田遗址,位于寒亭区固堤镇固堤村东南300米土埠上。土埠南北长、东西窄,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从前为墓地,俗称长墓田。遗址南北300米,东西150米,面积4.5万平方米。白浪河故道沿土埠西侧穿过。遗址处无断崖,文化层不清。1982年进行普查,采集到龙山、东周、汉代三个历史时期的陶罐、陶鼎、陶鬲、陶豆。
17马少野遗址
马少野遗址,位于奎文区二十里堡马少野村。1985年发现,文物普查时,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共存的遗址。但主要遗存为汉代,采集到的遗物有龙山时代陶鬶、陶鼎、陶罐残片,均为夹砂黑陶或褐陶。商代文化遗物有夹砂灰陶罐、陶盆等残片。汉文化遗物系墓内出土,种类有铜器、陶器等。其中铜镜一面,边缘宽0.2厘米,直径6.8厘米,桥形钮,连弧纹钮座,座外及边缘内均有一周栉齿纹,中区有一周铭文“见日之光”,字与字之间有“の”符号,铜质很差,腐蚀严重。
18徐家遗址
徐家遗址,位于潍城区徐家村南,面积约7500平方米。1974年春,潍县文化馆在对徐家进行调查时,在断崖上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一座,采集到鼎、罐、杯、高柄杯、单耳杯、筒形杯、鬶等9件陶器。1985年再次调查时,采集到少量陶片,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少量泥质黑陶,文化层厚0.5—1.2米左右。
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较原始,多为手制,少数慢轮修整,以红陶为主。纹饰简单,以素面为主。烧制火候一般,表明制陶工艺处于原始阶段,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早期类型。
19北流文化遗址
北流文化遗址,位于坊子区穆村镇北流村东北200米,渭水河南岸。遗址东西长720
6
米,南北宽540米,面积16.32万平方米。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半部分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5.76万平方米,以西周文化遗址为主体,下层尚有岳石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西半部分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60米,面积10.56万平方米,文化层内涵以大汶口文化为主,西周文化次之。该文化遗址文化层厚0.7—1.5米,暴露的文物有墓葬、房基、窖穴等,采集的标本有鼎、簋、罐、鬲、等陶器陶片。
20范家庄遗址 范家庄遗址,位于坊子区西南4000米埠头乡范家庄村。遗址处于较平坦的河旁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5米。该遗址文化层厚1—2.5米,采集的标本有石器、泥质黑陶、褐陶、蛋壳陶片等,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鬶、甗、陶纺轮等。遗址内涵丰富,保护较好,为龙山文化遗址。
21郑家集遗址
郑家集遗址,位于坊子区涌泉镇郑家集村北20米。1990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局对郑家集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是一处龙山、东周、汉代的文化遗存。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40米,总面积约8.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多。这次发掘面积8万平方米,共清理出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1个,龙山、春秋、战国和汉代墓葬68座,并发现近代城墙一段。
郑家集遗址是一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古文化遗址,发掘所获对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实物资料。
22田家楼遗址
田家楼遗址,位于安丘市大盛镇田家楼村东北50米处,遗址坐落在河旁高埠上,保存较好。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以后多次进行复查。遗址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文化堆积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商周时期文化堆积较薄,地面上还采集到汉代文化遗物。采集到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少量骨、蚌器,龙山文化遗物有陶盆、鼎、杯、 甗、器盖、石斧、石铲、石镞等,商周文化遗物典型器物不多,汉代文化遗物有瓦当、半瓦、罐、盆等。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2龙山文化石铲
23郑家下庄遗址
郑家下庄遗址,位于安丘市白芬子乡郑家下庄村西北300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进行复查,现保存完好。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约6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多,分为3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主要文化堆积,其时代为商周时期;
7
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暴露有灰坑、陶片、红烧土灰层等遗迹遗物。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主要有鼎、盘、盉、鬶、罐、杯等。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李家河遗址
李家河遗址,位于安丘市辉渠镇李家河村东。198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保存较好,为龙山、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后,安丘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过多次调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标本。
该遗址基本呈方形,边长约 150米,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环山,山下有一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辉渠水库。遗址便坐落在两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山间高台地上。上为黄灰色土,土质松软,文化层厚约3.5米,断崖处暴露出灰坑和陶片。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有鬶、鬲、罐、盘等。
1-1-24龙山文化陶鬶
李家河村西南300米处,有一高台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 8000平方米。四周为断崖,断崖处发现灰土、红烧土、灰坑以及瓦砾,采集到的标本有褐陶鼎足、灰陶片等。
李家河村北偏西100米处,也有一遗址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红陶乳头状素面鬲足、夹砂灰陶羊乳状粗绳纹鬲足、夹砂灰陶缸口沿等。
李家河遗址,地处山间平地,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在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3处古代遗址。该遗址内涵较为丰富,涵盖了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整个文化面貌。2000年4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小李家庄遗址
小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遗址为高台地,东邻大丹河,西、南、北三面系冲积平原,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2.7米,断崖暴露灰坑、红烧土、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采集的标本以夹砂和泥质红皮灰陶为主,极少夹砂褐陶。泥质陶烧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表面多施陶衣并磨光;夹砂陶表面粗糙,渗水易碎。陶器以手工制作为主,少量陶片的口沿处见有慢轮修整痕迹,证明轮制技术已开始应用。纹饰以素面为主,仅见少许麻点、泥条和圆窝纹。可辨识器形的陶片有鼎足、鼎口沿、缽口沿及壶口沿等。其中鼎足为圆锥形或椭圆锥形,缽为敛口。这种形制特征与兖州王因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相近,距今已有6000多年。这是昌乐境内的第一处人类聚落遗址,昌乐灿烂古老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
8
1-1-25大汶口文化陶鬶
26林家河遗址
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林家河村。遗址地势较高,西、南两面与大丹河支流为邻,东、北两面不远为埠岭,原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后在修建公路、建立窑场及扩建新村的过程中被彻底破坏。从普查材料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厚1米左右,黄褐色土,结构紧密,内含红烧土、陶片、兽骨等遗迹遗物。采集标本只有陶片,陶片以泥质磨光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未见其他陶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乳丁、捺窝等纹饰较多见。可辨识器形的标本有罐形鼎口沿、侧铲形鼎足及器物把手等。其特征与诸城呈子第一期文化同类器形相同或相近,可证其遗址的时代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南郝镇南高村、杨徐村、北岩镇耿家庄、吕家庄以及鄌郚镇西李家庄等多有发现,是大汶口文化在昌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7杨徐遗址
杨徐遗址,位于昌乐县南郝镇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
28西李家庄遗址
西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29邹家庄遗址
邹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邹家庄村西100米。东依丘岭,西、南、北三面紧靠大丹河,靠河处的断崖高达5—7米。从断崖上可看到灰坑、房基、柱洞、陶窑、陶片等遗迹遗物,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两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灰沟、陶器等一批重要文物。灰沟为南北向,断面为倒梯形,上宽约20米,底宽1米,深约7米,两边斜坡,坡上留有高低不等的小平台。沟内填土为黑灰色,可分两个大层,上层为岳石和商周文化堆积,曾发现墓葬、房基、灰坑等大量遗迹。下层按性质可分上、下两个小层,上层曾发现龙山文化陶窑、灰坑,很可能曾是龙山文化先民的作坊遗址;下层是淤土、灰烬、陶片相间的堆积层,系倾倒垃圾及淤积所致。专家断定这条纵贯遗址南北并与大丹河水相连接的灰沟,应是龙山文化先民挖掘的壕沟一类防护设施的遗存。
9
1-1-29邹家庄遗址出土高颈白陶鬶,水器,龙山文化时期,最大腹径13厘米,
通高38.9厘米。
两次挖掘所获陶器多数出自人工壕沟,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褐陶次之。另外还有硬质白陶,烧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渗水。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捺窝、乳丁纹等多见。制作方法均采用快轮加工技术,器形规整,器类繁多,主要器类如鼎、豆、罐、盆、杯、甗、鬶、碗等,形态各异。它们是龙山文化制陶业的巅峰期作品,体现了手工业水平的高度发达。
30宇家遗址
宇家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宇家村南约100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遗址总长530米,宽11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兼有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河流断崖暴露墓葬、灰坑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1989年潍坊市文管会办公室及昌乐县文管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32座,出土文物300余件。
31西级遗址
西级遗址,位于昌乐县乔官镇西级村西。南邻猪河,北不远为丘岭,向西是猪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地势较高,保存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2.3米,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东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遗存未见典型地层堆积。普查时,在村民取土处偶见一残墓,清理后从中拣选到夹砂黑陶鼎残片、细泥磨光黑陶豆、黑陶杯残片和白陶鬶碎片。白陶鬶复原后的器形特征为流上仰、细短颈、扁圆腹、腹背下溜、宽平档、三圆锥形实足,具备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西级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不论陶器的质料、颜色还是器形特征都已与龙山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耿家庄遗址
耿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33观音庙遗址
观音庙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34袁家庄遗址 袁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袁家庄村,以袁家庄为标志分为村北、村南、村东三区。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之第一章 - 遗址 - 图文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