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0%=11‰ ②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0%=2.4‰ ③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0%=8‰ ④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0%=6.3‰
(2)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迅速增长,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由材料还可以看出,能够影响该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因素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4)由此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请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种群特征 幼年个体数大于 成年、老年个体数 各年龄期个体数 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 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 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 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 变化趋势 增大 类型 增长型 稳定 稳定型 衰退 衰退型 (1)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 (2)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如下图所示,则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增长型。
(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下降(填“升高”或“下降”)。
3.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应用:培育无公害蔬菜的过程中,当预测到昆虫种群密度增加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 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4.种群的空间特征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2)下列三幅图分别对应哪种空间类型
[总结升华]
[知识归纳]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影响种群密度,且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4)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5)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对点演练]
3.判断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分析的正误。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4)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 (5)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6)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解析:题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造成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
答案:(1)√ (2)√ (3)√ (4)× (5)√ (6)×
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
解析:选C A项,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B项,为水生生物鲤鱼的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错误。D项,所有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 对一个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预测取决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幼年个体占优势的种群,由于陆续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愈来愈多,所以种群数量和密度会持续增长;相反,老年个体占优势的种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种群数量(人口)会下降。
3.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选B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A、C、D都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一次捕捉 第二次捕捉 捕获总鸟数 100 102 麻雀 46(标记后放生) 42(其中6只 标记) 黄鹂 43(标记后放生) 36(其中9只 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
解析:选D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b=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c=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计算公式是N∶a=b∶c)。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______和______,也没有较多个体______和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解析:该题以草原田鼠种群为例,考查有关种群的一系列知识。(1)根据计算公式:N∶a=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只。(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没有大规模的迁入和迁出。(3)根据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可以看出:乙草原为稳定型,甲草原为增长型。
答案:(1)96 (2)死亡 出生 迁入 迁出 (3)稳定 增长
【基础题组】
1.下列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 B.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解析:选D 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合,它包括了多种生物;B项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两个区域。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蚜。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选C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项指的是出生率;D项指的是死亡率;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
而C项与种群数量特征无关,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3.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解析:选A 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4.调查昆虫卵和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解析:选A 因昆虫卵和跳蝻的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所以要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减 D.相对稳定
解析:选B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用性引诱剂能够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虫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
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较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选B A项中出生率为20/110=2/11,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则出生率比较高,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错误。
7.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尾 B.3 200尾 C.1 600尾 D.800尾
解析:选B 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M×n÷m=(200×160)/10=3 200(尾)。
8.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 )
解析:选D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生物必修3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