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6.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今夜偏知春气 成绩
暖, 。
一、 语基部分(24分)
7.温庭筠《商山早行》: ,人迹板桥霜。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三)、名著阅读:(5分)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8.《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书中塑造了108位性格迥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异、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请你说说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英雄,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简要分析这位英雄的性格特点,并简介一则有关他的故事。 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英雄: (1分)
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虚叫和仇恨。伏尔性格特点: (2分) 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故事: 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 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shǔ 光 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2分)
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胜世的余huī,他的灵jiù投射着二、综合实践活动(6分)
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9、收集雨的词汇:自古以来,雨因为它常见,所以在文字中均能见到它的身影。给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请摘录含“雨”的成语两个,俗语一个,古诗两句写在下面:(3分) jiù shǔ huī 成语: 陨.落( ) 诅咒..( )( ) 灵( )( )光 余( ) 俗语: 2.词语解释(2分)
古诗: 陨落: 10、倾听雨的声音:我们听到的雨声是雨用生命敲击世界的声音,那可是一首弥留: 最有情味的诗,请你描摹出你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雨的情态,并写出你的感悟。3.在加横线句子的方框里填上标点符号(2分) (3分)
4.在文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2分) 改成 改成 (二)根据要求填写诗句(10分)
5.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 。 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表达诗人雄心壮 志的句子(主旨句): , , 。
三、阅读部分
1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19——23题。(16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1、选文出自《 》,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通史。选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作者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文学家,史学家。(3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分)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分) 15、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2分)
① ② 。 16、怎样理解陈胜、吴广的“乃行卜”和“置人所罾鱼腹中”的做法?(2分)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4~28题。(14分)
1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A.会天大雨 B.上使外将兵
C.为天下唱 D.发闾左適戍渔阳 1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辍耕之垄上 B.乃丹书帛曰 上使外将兵 得鱼腹中书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楚人怜之 上使外将兵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2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
答:
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
18.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2分)
19.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0.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2分)
答: 21.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2分)
答: 22.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4分)
答: 四、作文(40分)
23.请以“我不再为 而 ”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否则扣分。 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17.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分)
3
参考答案 一、语基部分 (一) 1、yǔn zǔ zhoù 柩 曙 晖 二、 词语解释:陨落: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 弥留:病重将要死亡 3、标点符号、 :,。 4、虚改嘘 胜改盛 (二)5、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6、北斗阑干南斗斜,虫声新透绿窗纱。7、鸡声茅店月 (三) 8略 二、9、示例: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未雨绸缪 天要下雨,娘要 嫁人。/雷声大,雨点小/听风就是雨。/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春雨贵如油。 10、略 三、(一)文言文阅读 4
11、《史记》 纪传体 司马迁
12、会:适逢 将:带领 唱:通“倡”首发 適通谪 13、D
14、①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②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15、①“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必激起人民的反抗
②残暴的二世不当立,人们不知道当立的贤德的扶苏的死讯;对受任爱戴的楚将项燕,人们“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6,利用人民的迷信思想,来树立了陈胜的威信,为陈胜领导指挥大泽乡起义做了很好的舆论准备,奠定了起义的基础。同时也坚定了人们起义的信心。 (二)现代文阅读
17.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件: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说是抄的。第三件: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二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大意如此即可。任选一件作答,若答了两件或三件,则只评排在最前的一件。
18.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可答:怀疑学生)(大意如此即可)
19.某种现象再次发生(或答:某种现象重得出现)
20.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意对即可)
21.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或答:从法律的高度。)
22.无固定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谈感受要真切,提建议要注意“有关”。)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参考答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