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过去后,就没有学术自由的氛围。从以前的独尊儒术到当今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门派统领着学术大局。我个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较好的学术氛围。过于强调某一种学派甚至抑制其它学派的发展是有害的,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史也不例外。
对于中国的音乐美学史,西方的毕达哥拉斯是中国缺少的一种人物。他对西方音乐美学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的理性思想始终贯穿于西方音乐美学史中。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音乐认识到,对立的统一,杂多的统一,其根本在数的和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在于不同音调的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的配合。音乐的美靠音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人在音乐创造活动中,认识和把握建立“和谐”美的规律,并用之于诸如乐器的制作使用和声乐的演唱等音乐创造活动,在更为长远的音乐实践中建立了能够感受这种和谐美的音乐耳朵,同时使这种美的感受在理性的提炼中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识。
中国不是没有这种对音乐的研究方法,只是其影响和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复音音乐的产生也是中西差异的分水岭。朱戴育的12平均律没能运用可能与中国只是单音音乐有关。中国的单音音乐发展得很丰富,在这基础上配复音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由此,中西音乐的差别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而且它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包括文化艺术、音乐生活而变迁。但是人们的认识在这个领域中是相对的、暂时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美学的研究,都不可能是终极永恒的真理,它必须在时代相承的、无限延续的思维活动中得到实现。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