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三)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1、原因: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 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过程: (1)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5)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 洲和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三)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1、原因: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 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过程: (1)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5)1990年,开发开放上
海浦东。 ①目的: ②优势:经济和文化基础; 地理和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政 府的开发政策.
一、经济(三)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1、原因: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 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过程: (1)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5)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目的: ②优势: ③影响: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 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一、经济(三)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1、原因:2、过程: 3、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4、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发展。
一、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重要决策: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 资源为主,辅之以国家宏观调控)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sk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部分(四)(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