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莆田农历新年风俗
摘要: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喜庆节日,民间对新的一年寄托无限的希望,因此庆贺新年的风俗就特别隆重和热闹,而莆田民俗独特的地方性也在新年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简要介绍了莆田民间的春节活动“五日岁”以及元宵节的盛况,侧重强调了莆田与其它地区新年习俗的不同和由来,力求突出莆田农历新年风俗的独特性。
关键词:莆田 做岁 元宵 游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自古以来莆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现着种种神秘的色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区域文化的不平衡,也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它展现出自己的民风民俗像万花筒般的丰富多彩而令人感到神奇,而最具典型的要推欢度农历新年的习俗活动。
春节是莆田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其习俗是:
除夕,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后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子、糖果、“寿面”接待客人。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探亡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攻陷莆田,至十二月廿九日撤退,城破,城中人民纷纷避难山区,倭寇撤退的第二天,人们相率回城,城中腥秽,几不可居,家人遭倭寇屠杀,惨不忍睹,初二家家忙于掩埋尸体,所以自此之后,初二就成为全莆田的公共祭日(莆田民间每年在祖先死亡日的祭祀叫做“做祭”),各家例不相往来。只有出嫁的女儿,遇到前一年父母丧,必须备办祭礼,偕丈夫回娘家祭奠,称“做初二”。此外,禁不相访,即使路过亲戚朋友家门也不入,如有违俗至亲友家中,被主人视为不祥之兆,轻则不予接待,遭冷落,重则下逐客令,自讨没趣。因此,正月初二被莆田人民订为“探亡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它是表示不忘倭寇侵莆的血腥暴行和痛悼亲友的日子。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上也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的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谈莆田农历新年风俗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