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以山陕会馆的碑刻为主。南开大学许檀教授所著。
49
朱仙镇在经济上的崛起,与明代中叶贾鲁河的修浚密切相关。贾鲁河发源于开封府荥阳县,经朱仙镇过尉氏、扶沟、西华等县,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东南入安徽境,于颍州府正阳镇入淮河。据考证,贾鲁河下游即宋代之蔡河故道,上游原名孙家渡河。由于汴河淤塞,河南没有对外联系的水道,嘉靖六年(1527)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至九年五月完工,从此贾鲁河成为一条沟
[3][4]
通河南与江淮的通航水道。隆庆年间刊行的商书《天下水陆路程》记有从淮安至开封的水路,这条水道由淮安经洪泽湖入淮河→经凤阳府、寿州至正阳关纳税后入颍河→溯颍河西北行,经颍上、阜阳、太和等县入河南→再130里至周家店(即周口)→从周口转贾鲁河北上200里至朱仙镇→在朱仙镇起车,陆路40里至开封。万历年间的奏报称:“今
[6](卷四一六)
自正阳至朱仙镇舟楫通行,略无阻滞。”
据《岳飞与朱仙镇》一书记载,朱仙镇最盛时面积达120平方里之广。该镇寨墙建于同治元年(1862),初为土墙,后改建砖墙,庙宇。,的1/10,“:东镇之重要市街曰顺河街、曰杂货街、曰曲米街、曰油篓街,街俱南北行;曰晓先街、曰炮房街,街俱东西行。”其中杂货街多南北杂货,曲米街多米麦商铺,炮房街多爆竹作坊,油篓街多油业行店,顺河街、晓先街则为普通商号,尤以杂货街为最盛。“西镇之重要街市南北行者曰顺河街、曰西大街、曰保元街;东西行者曰估衣街、曰京货街。京货街多苏广时货,估衣街多估衣店及当铺,顺河街、西大街、保元街则为普通商店”。清代前期东镇繁盛远过西镇,中叶以降黄河屡屡决口,因东镇地势较低,商铺逐渐西迁,多集中在西大街、估衣街、京货
[2](p121,124)
街等处。
朱仙镇内有清代商人所建会馆,俗称关帝庙。民国年间的记载称该镇有两座关帝庙:一座与岳王庙毗连,合称关岳庙;另一座俗称小关帝庙,又称山西会馆,其建筑有正院、正殿,后院和西院,曾为区公所和镇立小学所在地。二者均为山西商人
[2]p137,141
所建。不过据笔者调查,其中前者系山陕两省商人所共建,当为山陕会馆;①后者可能是山西商人单独建立,故称山西会馆。这两座关帝庙保留下来的只有前者《岳飞与朱仙镇》,一书对其有较详细的描述“:关岳庙位于镇之西北部,二庙
(
)
)[5](卷五《淮安由南河至汴城水路》
相与毗连,东曰关庙,西曰岳庙。……关庙为前山西商帮所建,庙宇宏大,建筑雄伟为全镇冠。庙之前门高耸,绿瓦红墙,俱为琉璃质所造。门前石狮蹲于两旁,复有蟠龙铁旗杆竖立其上……杆重二万余斤,高约五丈,为陕西同州府天平会于乾隆四十五年所献。门外有戏楼与庙对峙,题曰‘悬鉴楼’,建于嘉庆六年,建筑宏丽几于庙并。”“进大门有亭对峙,左曰鼓楼,右曰钟楼,惟钟鼓久废。再进乃一木牌坊,有字曰‘明假万方’,牌坊系一巨柱雕成,雕工精丽,全镇罕有其匹。再进有东西厢房八间,耳室四间……中为关庙正殿。”“正殿后复有东西厢房八间,耳房四间……最后为春秋楼……高埒正殿,耸立云霄。檐下有石柱四,高逾二丈,大可尺许,柱基为石刻物,外二者为石狮,内二者为鳞马,雕刻工整,状貌奇特,故正殿及春秋楼皆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