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
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
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周
摘
俊,郁建兴①
要: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涌现出大量新成果,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
,“参与式治理”理论逐渐形成。第二,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的快速转型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
,“双方依赖”、“在参与中成长”等理论表明,发展新的分析范政府的合作机理得到细致刻画
式以丰富中国公民社会理论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第三,网络舆论的兴起引发了网络公民社,“技术赋权”的现实意义受到充分关注。第四,关于中国究竟是否已经形成公民社会研究热
会的争论,由于缺乏共同的话语平台,无力解释现实和推动理论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应加强交流与对话,重视基础理论发展。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社会组织;范式;研究热点
公民社会①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1989年后大批社会组织被取缔,一些西方学者对公民社会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产生怀疑,受此影响,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法团主义解释在相当长时间里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随着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逐渐赋权于社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21世纪的头10年间,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开放不断催生新的观念和思想,公民社会研究又获得了大发展。从时间维度看,20世纪90年代初以
②第来的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个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非常显著的是,第一,对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研究极大丰富,治理转型、社会组织发展、公民社会建构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开始显现;第二,一些学者试图超,建立更具解释力的中国公民越“良性互动论”
,“包容与控制”、“相互依赖”、社会分析范式
“在参与中成长”等理论框架相继被提出;第,“网络公民社会”成为研究热点;第四,中三
国实体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尚未涉及或尚未深入探讨、因而无法给出回答的问题,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对2006年以来的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进行检视,尽管努力揭示近5年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呈现出的新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具体意义需要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中予以评价。
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围绕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能否建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较为广泛的争鸣。第二阶段从世纪之交开始,在这一阶段,公民社会继续作为一种理想范式被讨论和引证,一些学者尝试建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大量实证研究涌现,公民社会概念为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所接
③受;全球公民社会理论被引入学术研究。
一、自治领域的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研究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从一开始就无法回避如何将公民社会这一舶来的理论本土化问题。在研究的第一阶段,甘阳指出,我们必须摆脱“公民社会对立以至对抗国家”的观念,要在国家与
这种阶段性划分止于2006年。2006年以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持续发展,相比较于前两
①作者简介:周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杭州,310028)。
”、“公民社会”、“民间社会”、“文明社会”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本文统一使用①CivilSociety可译作“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的译名。关于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变化,可参见张康之和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周俊,郁建兴《CivilSociety的近现代演变及其理论转型》,《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此外,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②参见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哲学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均采用了类似的两段论。动态》2006年第3期)和刘振江《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综述
2009年,路鹏通过对中文重要期刊上425篇文章的统计分析验证了上述分期的合理性,参见路鹏《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进程“两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段论”之考证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③郁建兴,周俊
·42·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2006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