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2010年)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该目标确立于( )
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2010年双选题)4.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 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有
A.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B.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C.嫦娥喜送太空客,神女搬迁截大江D.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CD
5.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 一个春天”其中春天的含义是指( ) A.科教兴国 B.改革开放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B
(双选题)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 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
BC
A.广东
B.安徽
C.四川
D.福建
7.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根本目的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2009年)1.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 标志是( )
A
A.开发、开放浦东 C.开发沿海港口城市
B.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D.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层次是( ) ①沿海
开放区②经济特区③沿海开放城市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2010年)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不断扩 大对外开放。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 志是( )
B
A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本专题重点是:一、理清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 出变化的原因;
二、把本专题内容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了解世界经 济、政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表现: ①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 活中。洋装、中山装、旗袍(这两者均为中西合璧的产 物)裙子。 ②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西式食品开始进入通商口岸 和一些大城市。如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居住变化: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和大城 市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不同的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② ③不做考试范围) (2)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列强侵略战争的结果 ②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③西方 民主思想传播的结果。
(2009年)1.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 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 是( )
A
A.中山装
B.四合院
C.西装
D.花轿
(2010年)2.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D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2010年)3.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 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 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 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B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
①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 铁路,标志近代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 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 新中国先后建成宝成、兰新铁路。到“九五”期末, 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 局,打破列强对水运的垄断。③公路:20世纪初,汽 车在上海出现。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 飞机,标
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通讯工具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 报。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 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发展很快,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1.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 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 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A
(2010年)2.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 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
A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办报,著名报刊有《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2)19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办报,多是反映社会思潮
2、影视事业的发展:①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历史。 ③《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影片,《风云儿女》 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专题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