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3 本文由着想命名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形成或展开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朝着

一种固定的模式转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土

须具有适应功能。这种适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顺应,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中国实现必须不断顺应客观环境条件的变迁;另一方面是改造,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中国实现必须不断改造外在的环境条件或创造更好的有利于模式维持的环境条件。在众多的环境条件中,有一个最具根本性因而也是最具决定的环境条件,那就是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状态。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世界最大的变迁就是在市场经济以及市民社会的驱

化中国模式的形成不是一种预定论或目的论,而是

在实践中逐步生成的,体现为一种非线性的实践生

成论。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践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种趋势是“结合”的专布性取向,也就是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专布性的指导原则或运作机制等,譬如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

念不容动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等等。

一种趋势是“结合”的泛布性支持,也就是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散布性或泛布性倾

动下出现了世界性的以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传统农耕

文明的历史过程,那种封闭的、彼此孤立的民族史逐步为世界历史所取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描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H(Ps8)“原封

向的元素,如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时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时期的科学发展

观)。事实上,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

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

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聊’这样,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21297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