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应该算是今年众多国产电影中的比较优秀的代表了。说优秀,是因为这影片的高投资绝对保证了影片在画面、道具、服装、特效、音乐、演员水准等方面的高质量。加上比较二字,首先是因为敏感的南京题材可以带出国人对这段历史无限的国殇情怀,从商业化的角度说,绝对可以留住一大部分的票房客户。加之之前张导的几部影片的口碑都不慎乐观,在观众已经对张导式的电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的情况下,这部《十三钗》是不是有点挽回张导面子的目的。其次,作为草根我不敢去揣测张导要拿这部电影去申奥的动机,但从这部片子满口的跑英文,以及好莱坞大片都会有的床戏出现时,不禁让人对他的初衷产生深深的怀疑。最后,对这部电影的衔接和选题上,笔者也有些小小的愚见,将在下面与大家分享。
在个人看来,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所带给战争受害者的永远只是伤痛。在战争里,妇女和儿童永远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针对被侵略的国家来说。如果以战争中的弱者为主题拍摄一部影片,除了让观众为她们的悲惨命运难过、悲伤、压抑,以及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情绪在心中翻滚呢?我想这也应该是《十三钗》在片头加入了大量国军与日军顽强抗争的镜头的原因,它想宣扬什么,昭然若揭。电影中佟大伟的独自抗战像是那时候中国军队无力的呐喊,但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英勇善战,应该也不会有南京城这个悲剧主体出现了吧。残酷的说,这种描写民族之殇的电影,特别是在刻画弱者遭凌辱的部分,应该是最容易操作的。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要多残忍的就有多残忍,这样的片段能紧紧拽住观众的心,宣泄情感,衔接剧情。(说到这里,自己也是很难受的,我也是客观言之,允许抨击)。秦淮女舍身救少女这个主题看似充满着探讨人性的部分,但我们仔细想想,人人不是生来平等的吗? 又何来贵贱之分呢?有人会说,在中国社会妓女就是被歧视的,就算是这样,墨玉她们一行人做的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网上有些人所说的自我救赎而应是一种自我证明,这种自我证明,带着悲剧的牺牲味道,也叹出了这类女性内心的无奈。如果这部分能加更多片段刻画的话,我想应该会有更精彩的效果,所传达出的意义应该会比现在的平铺直叙好的多。在影片中,张导用大量的胶片描写了秦淮女的娇媚,和最后在赴宴前的准备工作。还加了多余的床戏,显得香艳和过分煽情。个人觉得John和墨玉的感情,如果只是点到为止,应该会有更不一般的效果。也许能使墨玉临别时的眼泪更多些咸涩的味道吧。豆婉为了浦生回妓院拿琵琶玄和另一个秦淮女去拿耳环那段,总觉得有些牵强。豆婉就算不想保护自己,也应该为浦生保护好自己呀,一首曲子,没了琵琶也能唱,只要活着。只要活着,再漂亮的耳环也都能带上呀。因此送了命,很不值。能说她们对当时的危机程度没有判断力吗?再或者说,如果浦生和豆婉是情侣关系,会更说得过去一点?不再深说下去,我能做的只能为片中的这两位女性默哀。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是通过运用四个视角来叙述全篇的。一是书娟视角,通过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视角去描绘日军所带来的恐惧、绝望与对生命本能的渴求,以及意外邂逅的国军士兵的英勇与温情。二是墨玉视角,通过一个被迫沦为秦淮妓女的女性视角,来阐述了这类女性对人生、爱情、国恨家仇、道义的理解和行动。三是观众视角,影片里有很多片段都不是书娟和墨玉所能亲身经历的,我想导演应该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实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并为本篇的多次高潮以及起承转结做了连接和铺垫。同时也带出了书娟父亲、陈乔治、浦生、及其他日本军官角色的出场。最后对这批战地之花的结局,导演运用了一个开放式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在抑郁情感的压迫下的一点希望之光。四是John视角,从一个与这场战争本来毫不相关的外国人眼中,评价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John责任感觉醒的描写,侧面反映出这场战争对人性的震撼和影响。同时,全片存在三个高潮:一个是日军闯入教堂试图强奸女学生;一个是豆蔻和另一个秦淮女(忘记名字了)回妓院取东西的时候(具体情节就不细写了)遭到日本军人而不幸双双遇难。一个是十三钗被送上卡车的那一幕。
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该突出的没有突出,采用了一种罗列的形式。每个观众都可以很清楚的猜到电影那些罗列的主题,像教科书一样,传达着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相比片中的几位男女主演,本人更欣赏陈乔治在影片中所体现的人格力量。他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像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直到最后明知赴会的结果可能是死,他也依着他的责任感而自愿承担了下来。他的坚守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这是一个在那个时期小人物所能做的最最伟大的事情。
最后,想对那些看完后恨不得宰了日本鬼子的观众说一句。昨日的悲伤已经成为往事,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而那段屈辱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是浮于表面的抵制日货或者是咒骂日本人。而是深处的告诉自己,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强大,只有强大才不会受到别国的欺负;当我们的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为我们的祖国而战斗。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纪念馆的出口有一座和平女神的雕像,让我们从人性角度一起呼唤和平吧!
篇二: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0篇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安慰死者家属的话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一举两得造句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2):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说自己以前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应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众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正因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观后感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