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信息化极大的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在调查中有超过90%的村民认为信息化有利于生活的改善,其中71%的村民认为信息化对生活的改善帮助很大。只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化对生活改善没有影响,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由于在运用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年轻者更容易接受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对此的反应也更为积极,而年长者对此的反应则相对要冷淡。
图2信息化对生活改善的影响
2.2农村生产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必要选择和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促进农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村民们对信息化的了解不断加深,在运用信息的能力方面不断增强,并且不断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表5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单位:人)
信息应用 人数 百分比 经常运用 114 36% 一般不用 104 33% 想运用,但没技术 90 29% 不想运用 7 2% 71 %3%6%帮助很大帮助一般没有帮助无所谓在问及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否运用高科技信息设备(计算机)时,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会将信息设备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其中36%的村民会经常运用;同时还有接近30%的村民想运用但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仅有2%的被调查者不想将信息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在被调查的80位农民中,有大约70%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了信息化设备,并且认为信息化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除了农业生产以外,信息化在生产经营、交易服务等方面也给村民带来了便利。在调查中(见图1),有超过15%的村民利用网络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从而更好的规划生产和经营;而网上的交易服务也成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点。
2.3农村管理的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方便了村务公开,办公网络的形成提高了村务管理的效率,同时安全监控设施的使用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村报电子屏幕32322240254186205050100150200250300 网站 短信宣传栏 传单横幅 广播图3村务公开的方式
由于村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足,尽管信息化发展很快,但农村的村务公开依然采用广播、宣传栏以及传单横幅等传统方式。手机短信、网站、电子屏幕以及村报等新形式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根据走访了解,许多农村已经开通了村民网站交流平台,但是由于许多村民不习惯上网,网站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村报的编辑与发行成本较高,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在到村委会的走访中,东升乡、南刘庄村、南宫村等许多村委会已经开通了办公网络平台,办公网络的开通提高了村务管理的效率,但是由于系统仅限于村委会内部使用,村民对其了解并不深刻。
表6安全监控设施状况 (单位:人)
安全监控 人数 百分比 很完善 57 18% 不够完善 131 42% 很不完善 55 17% 没有 47 15% 没注意 25 8%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安全监控设施逐渐走入农村,进入村民的视线。完善的安全监控设施对于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中作用。但是在农村周边安全监控设施的调查中,仅有18%的村民认为周边安全监控设施很完善,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周边安全监控设施不够完善或很不完善,另有接近10%的村民没有注意到周边是否安装了安全监控设施。
根据走访的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村里缺少对安全监控设施的保护与维修。许多农村的摄像头或是被破坏,或是年久失修,已经成为摆设无法正常使用;还有
的则是由于运营成本太高,设而不用。由于这些原因,安全监控设施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村民对其满意度也很低。
3.村民对信息化的认识逐渐增强
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固然重要,但村民对信息化认识的也不能忽视。农村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服务村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村民的态度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信息交流并不畅通的农村地区,村民对信息的概念比较含糊,对信息的作用也不太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不过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村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逐渐加深,主动开始了解信息化的有关知识,将信息化成果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农村信息化也逐步深入人心。
图4村民获取信息的态度
图4数据显示,65%的村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采取主动的态度,只有35%的村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被动接受。而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被调查者中有60%以上的村民是出于兴趣爱好才主动获取信息的,有大约20%的村民认为主动获取信息可以更好的做生意,还有大约20%的村民怎是出于跟风或是其他原因。(见下表7)
表7村民主动获取信息的原因 (单位:人)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技术培训 人数 百分比 兴趣 134 61% 接受过 99 31.50% 生意 40 18% 跟风 23 10% 以后想接受 119 38% 其他 24 11% 不想接受 97 30.50% 主动获取65%被动接受35%表8村民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单位:人) 由于认识到信息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村民们顺应信息化的趋势,开始逐渐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受调查的315名村民中,有接近70%的村民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或以后想接
受这方面的培训,只有掌握了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最终在信息化过程中受益。
以上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村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出于兴趣爱好以及生意的需要,村民们开始主动的获取相关信息,并且接受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需求促进市场的形成,随着农村信息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农村的信息化市场也在逐渐形成;而村民们对信息化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北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北京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很快,其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1.地区发展不平衡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同时又会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北京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信息化程度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信息化发展程度也较低。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升乡、南宫村等地,其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鲁村、沙峪沟等地,其信息化程度也较低。例如,无线网络和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是衡量当前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关于农村无线网络和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的调研中,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覆盖率也不相同。(见下表9、10)
表9不同地区之间的无线网络覆盖率 (单位:人)
地区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地区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已覆盖 18 40 63 已覆盖 10 18 48 百分比 15.4% 40.4% 63.6% 百分比 8.5% 18.2% 48.5% 没有覆盖 99 59 35 没有覆盖 107 81 51 百分比 84.6% 59.6% 36.4% 百分比 91.5% 81.8% 51.5% 合计 117 99 99 合计 117 99 99 表10不同地区间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 (单位:人) 除去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的差异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也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会更多的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当地的信息化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采取的相应措施则较少。
表11不同地区间为提高信息化水平而采取措施的情况 (单位:人) 地区类型 采取措施 百分比 没有采取措施 百分比 合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