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课2、专项技能课3、转向目标课4、语言知识课5、翻译课6、其他课程。(参考刘本P300)
三、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P60)
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5、课程的教材一体化倾向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
http://www.hanyuwang.cn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P62)
课程规范:对可成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课程本体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即课堂教学,是指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步骤和课程测试等过程。
课程规范主要包括: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5、对测试的规范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一 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50—6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因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这个阶段另一特点是,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
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相对直接法”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70初—80初) 这一阶段教学法受到语言交际观念影响。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实践的交际性含义,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针对学生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教学法具有听说法烙印。(P114下) 二 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地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丰富多彩的态势。表现在: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P116)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3、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4、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三 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趋势
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末是一个从单一模式走向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趋势(P119):1、理论研究的并进化2、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3、语言材料的语篇化4、语法教学的强势化5、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6、教学的立体化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技巧(P121)
第三节 语言技能训练(P132)
第五节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P141)
一 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即语法能力,是人们所拥有的有关本族语的语言知识,是一个内化的有规则系统,是一个语言习得和生成的内在机制。
交际能力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行为处事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语言使用的适当性,语言使用要适合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
交际能力理论对交际能力提出的著名的4个参数:1、是否在形式上可能,即和语法性2、是否可行,即心里可行性3、是否得体,即社会文化得体性4、是否实际出现了,即实际出现概率。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Canale和Swain,1980):1、语法能力,类似于传统的语言能力,指对语言形式和规则本身的掌握,是准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义所需要的基本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适当地表达和理解能力3、语篇能力,也称话语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组合起来,构成不用体裁的口语或书面语语篇的能力。4、策略能力,也称应变能力,指运用各种交际策略解决交际困难、弥补交际障碍或增强交际有效性的技能。(P143) 二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P144) (一)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重点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语法原则2、交际原则3、文化原则4、综合原则 在教学中,要围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1、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2、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的表达。3、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4、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5、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跨文化意识。6、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概述(150) 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教材编写概况
1、1958年 邓懿 《汉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二 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初的教材编写情况 《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外文出版社,1980) 《实用汉语课本》(刘珣 商务印书馆 1981)
《初级汉语课本》(鲁健冀 北京语言学院/华语出版社 1986) ??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和功能
一 基本属性
1、工具性2、系统性3、规范性4、实践性5、国际性 二 基本功能
1、教学功能2、媒介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4、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5、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
教材对除了教学之外的相关诸多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P163)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分类
一 一般分类
1、从组织和使用要求上:统编教材、自编教材
2、从编教人员的组成上:独编教材、合编教材;国内合作教材、国际合作教材 3、从教学性质上:学历教育教材、非学历教育教材
4、从教学的阶段和层级上:初级教材、中级教材、高级教材
5、从教授和学习方式上:学校教材、自学教材、函授教材、网络教材 二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分类(P163、164) 吕必松 赵金铭 刘珣
从课程类型角度对教材进行分类(P168),课程可分为技能类课程和知识类课程 1、语言技能类教材:包括综合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 2、语言知识类教材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第四节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
赵贤州(1988)提出教材编写的4原则:1、针对性2、实践性3、趣味性4、科学性 吕必松(1993):1、实用性原则2、交际性原则3、知识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
束定芳 庒智象(1996):1、真实性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趣味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现代性原则6、实用性原则
刘珣(2000):1、针对性2、实用性3、科学性4、趣味性5、系统性 赵本:第一个层面,可以是基于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如科学、规范、系统、循序渐进);第二个层面,可以是基于符合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教学规律和教学法原则而提出的教学编写原则(P173);第三个层面,可以是结合本学科教材编写的特殊要求和不同课型特点而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应该指出的是,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属性(即教材的工具性、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国际性)和基本功能(即教学功能、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二 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
(一)定向原则:定向,即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包括1、定性——确定所编教材的性质2、定位——找准所编教材的位置3、定量——规定所编教材的容量
(二)目标原则:即根据对教学对象的需求分析,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现有目的语基础、将来运用目的语的方式,运用目的语的领域,语气达到的水平等 (三)特色原则:(P177)
(四)认知原则:要求教材涉及和编写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考虑教学对象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五)时代原则: (六)语体原则
(七)文化原则 (八)趣味原则 (九)实用原则 (十)立体原则
第五节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P185)
一 思想准备 二 理论准备 三 资料准备
(一)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教材编写,特别是与你编教材相关的文章
(二)尽可能收集有代表性的第二语言教材,特别是与拟编教材类别相同的教材 (三)收集和分析教学大纲
(四)广泛收集跟拟编教材有关的目的语“素材” 四 教材编写方案的制定 (一)教学对象需求分析 (二)明确教材编写目标
(三)研究教材的创新和特色 (四)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五)规划教材的体例和构成 (六)实现目标和保证创新的措施 (七)制定一个具体的编写方案
(八)制定一个合适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表
第六节 第二语言教材评估(P196)
第七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
语言测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传统时期或前科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这一阶段语言测试基本上不是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开发的,测试结果主要靠考试实施者的直觉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第二阶段为心里测量——结构主义时期或科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心理测量学的原则和方法对语言测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这一时期测试方法主要为分立式测试,特别重视测试的信度。
第三个阶段为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或后现代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理论基础由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社会语言学。测试更多地关注如何从功能性、社会性和语言应用的角度考察被试者,测试方法从分立式走向了综合式。这一时期测试效度得到了重视。 第四个阶段为交际法语言测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语言学界很多人士认为测试要以语言水平为中心,而语言水平表现为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建立在交际理论基础上的《功能意念大纲》和《交际大纲》。这些文件对语言测试开发有指导作用。但时至今日,还未看到真正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认的、可靠的、有效的大规模标准化语言测试。
从语言测试发展历史来看,语言测试与语言理论特别是语言教学理论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人们的语言关不同、语言教学观不同,测试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手段也不同,任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