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
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 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1
;
6.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 能够通过对
;能够从史料
;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
实问题。
7.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和价值判断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
;能够认识历史解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
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8.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
;
文化自信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
必修课程
1 、中外历史纲要
3.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通过甲骨文、青
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4.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 “华夏 ” 观念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
家争鸣 ” 局面出现的背景
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 孔子学说和 “百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 “华夏 ”观念的形成。
5.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
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 独尊儒术 ”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6. 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 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7. 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
;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重要改
革,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