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
计业务培训
会计原理(基础知识)
导 言
农村财务管理历来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关注,它关系到农民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一直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此顶工作已成为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与核算程序,2004年9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业部财政部编写《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基础知识,详细地讲解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和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办法及调账技巧,为我们培训和指导
1
农村会计财务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教材资料。我们要当好会计,为农民当好家理好财,首先要打好基础,弄懂会计原理。为进一步加强核算,搞好核算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会计产生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整个会计的发展历史可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大的阶段。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朝初期,出现“四柱清册”。“四柱”即“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或增加)“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或减少)“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其相互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在近代和现代会计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里程碑。即:近代会计阶段的第一个里程碑:复式记账的完善与推广;第二个阶段里程碑:会计职业的出现。现代会计阶段的第三个里程碑: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形成。
我国的会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由于诸多原因,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70年
2
代末,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工作实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会计改革使我国的会计工作告别了计划经济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力求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大大的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会计方面的差距,从而揭开了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二、会计的定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一系列专门的方法连续、系统、完整、综合地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从分析会计的对象、职能和特点入手,可以清晰的理解会计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对会计概念的理解。 (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 会计的记账主体是企业、行政、
事业等单位。
(三)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
能。
3
(四) 会计的对象是一个单位的经济活
动,而且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五) 会计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具有连续
性、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 (六)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包含六大会
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静态要素,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三者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收益是动态要求,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收入-费用=收益。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有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企业、行政、事业机关单位都是会计主体,但最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一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