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9 10:41:34 本文由醉歌离人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要求 1.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原为“知道诸子百家”。 2.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原为“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主整理】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社会基础: 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 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是“ ”,就是爱人,要做到 。

(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项目 孟子 荀子 政治思想 “ ” “仁义”和“ ”,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 ” 提出“ ”,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伦理观 “性本善” “ ” (2)历史影响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 ,又 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 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 的需要。 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 ”的政治主张。

③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 ,有无、难易等都是是相互依存,

不断 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 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 理论。

(2)法家把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典题分析】 例一、(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2题)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A.“中庸之道”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创办私学 点拨:“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答案:B 例二、(2010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1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材料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明显是道家学说的主张。备选项中A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C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B

例三、材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 材料三太上(统治的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老子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材料一、二中孔子和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说明理由。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

(2)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

(3)概括孔子与韩非子主张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一家的学说?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

(1)不一致。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也不符合战国埋藏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2)“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老子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的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在封建王朝刚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4)法家。原因:①法家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变革创新,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既适应了战国时期趋向统一的社会形势,也能顺应君主的个人要求。 【疑难解析】

一、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1.政治思想

(1)孔子“仁”的思想兼有积极性和保守性。“仁”的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但孔子主张“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2)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实际上是恢复宗法制下的分封制,有着保守消极的一面。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随堂巩固】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长沙一模9题)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19题)《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3.(2011·天津学业水平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4.(2011·福建学业水平检测)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 法家 B. 儒家 C. 墨家 D.道家 5.(2011·浙江学业水平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6.(2012年1月长沙一模10题)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7.(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9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

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制天命而用之”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8.(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9.(2012年1月云浮市一模14题)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10.(2012年1月漯河市期末17题)《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士大夫)“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所作所为 A 有伤风化 B 有违礼制 C 生活奢侈 D 不思进取 11.(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5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12.(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题)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

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13.(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6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14.(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17题)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15.(2012年1月济宁质检2题)《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8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6分) 答案:1 A 2B 3A 4B 5B 6C 7B 8C 9D 10B 11C 12A 13D 14A 15B

16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分)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2分)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

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搜索更多关于: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的文档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eb345egvy5nrao1skj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