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6.引读四、五自然段(再次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1.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文章开头、结尾都写了“我”小时候唱的那支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小结:课文以歌词开头,又以歌声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全文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童年就像一首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种写法叫作首尾呼应。以后习作时,可以尝试运用。 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加以体会。 2.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赶海很有趣,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想一想,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请模仿第三自然段的介绍方法,用上准确的动词,再添加几个妙趣横生的语气词,融入丰富的想象,说说你的趣事! 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作业1
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你的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 作业2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暑假(jiǎ jià) .俘虏(nǔ lǔ) .兴奋(xīng xìng) .似的(sì shì) .结束(sù shù) .擒住(qíng qín) .
二、选择合适的字填入括号里。
哦 嘿 哎 咦
1.( ),怎么我的脚痒痒的?
2.( ),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3.( ),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4.( ),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三、照样子,完成句子。 1.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用加点词语造句) ...
2.我要跟妈妈去赶海。 我很兴奋。(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怎么我的脚痒痒的?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仿写一个设问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日暮观海(节选)
在这海边林间甬道上,我一边信步而行,一边胡思乱想着。当转过一个路角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莫大的水域衔着一条沙带扑面而来,水域的背景是一幕金黄点缀着几片宝石蓝,越向上望,金色越耀眼,让人目不能接;向下看,远处是水域之尾,齐崭崭的一条直线,与天际相接处呈现一片金光灿烂。望着眼前丽景,我心怦然而动,一种莫名的兴奋激荡在心间,不禁怡怡然。于是疾步前行,以便一览胜景。海面上,金色的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的鱼儿浮上水面吐着泡儿,又好像星星在眨着眼;一排排海浪翻着白色的浪花,一波接一波簇拥着扑到沙滩上,猛然叹息一声,又无奈地退回去,留下一滩滩白色的水沫,瞬间就被沙滩吸进去了。 我脱了鞋,赤足踩在沙滩上。这沙滩,细细的、软软的,还带着烈日留下的余温,刺得脚板心有些发痒,让人怪舒服的。我惬意地行走在沙滩上。天色愈来愈暗,疏忽间,轻雨来袭,滴落在沙滩上,留下一个个小点儿,密密麻麻的,像筛眼般,煞是好看;微风也来助兴,轻卷雨帘,调弄得雨丝缥缥缈缈……
第 5 页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激动( ) 转眼( ) 舒畅( ) 大意( ) 2.先回答问题,再仿写句子。
(1)海面上,金色的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的鱼儿浮上水面吐着泡儿,又好像星星在眨着眼。 这句话把 比作 、 。 天上的白云仿佛 ,又好像 。
(2)一排排海浪翻着白色的浪花,一波接一波簇拥着扑到沙滩上,猛然叹息一声,又无奈地退回去,留下一滩滩白色的水沫,瞬间就被沙滩吸进去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花园里那些漂亮的花儿 。 3.此刻,如果你也在海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jià lǔ xīng shì shù qín 二、1.咦 2.哦 3.哎 4.嘿 三、1.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便想起了小学时的美好时光。 2.因为我要跟妈妈去赶海,所以我很兴奋。 3.通往理想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四、1.兴奋 瞬间 舒服 疏忽 2.(1)波光 鱼儿吐泡儿 星星眨眼 一匹马 一只虎 (2)拟人 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3.示例:我会在海边与浪花嬉戏,还会在细雨中撑着伞在海边漫步,我会向大海喊出我的理想,听海浪声为我加油。
赶海?趣
《赶海》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情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中,紧扣“趣”字,辐射全篇,研读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设计紧扣“趣”。围绕“趣”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设计主干问题,串起丰富的教学内容,简化了教学路径,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识字学词充满“趣”。一是依据字理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如在教生字“夹”时,利用课件,展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利用象形记忆,感受汉字意义,让学生的识字愉快、轻松、高效。二是编写词串,激发学词兴趣。将本课的重点生词进行有机组合编排,编写成朗朗上口的词串,既利于学生诵读,又利于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赶海乐趣,一举两得。
(三)朗读指导呈现“趣”。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好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依据文本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如表演、图片欣赏、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体验中反复朗读,亲身感受摸海星的期待与惊喜、捉螃蟹的专注与紧张、捏大虾的轻松与喜悦……
表演朗读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表演过后,情绪难以平静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教师要及时调控。
一、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一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加深情感体验。
第 6 页
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去过海边,也都有赶海的亲身体验,教学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于那些没有赶过海的学生来说,较难有真切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语言,通过借助媒体,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4.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
〔答案大家找〕 (1)表现“我”抓住小海星时既兴奋又惊喜的心情。 (2)表现好奇的感觉。
(3)“咦”反映了“我”感觉奇怪的内心活动。 (4)写出了“我”的恍然大悟。
5.说说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 (1)说说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
〔答案大家找〕 海边有美丽、迷人的景色,有人海相依的浪漫情怀,还有抓螃蟹、捉大虾的兴奋、快乐和满载而归的喜悦。
(2)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
〔名师来指导〕 童年发生的事有很多,要注意抓住“趣”字来说。 1.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球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的。地壳经过冷却定型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汽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第 7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