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示离子的个数;
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①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
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③2O3中的2表示臭氧分子的个数为2个;④2CO中的2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个;
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⑤2N3﹣中的“2”表示2个氮离子;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②N2中的“2”表示1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⑧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⑥SO42﹣中的“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⑦3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⑨镁元素显+2价; 故选A
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O中的2表示在氧化镁中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C.生成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D.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21cnjy.com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图中的分子结构,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确定该反应中各
分子个数比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由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
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
2H2O+2SO2;
A、由方程式可知,每5个分子反应生成了4个分子,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由图示或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说法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因此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A.
8.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
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解:
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B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D错误; 答案:B
9.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常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物理变化的特点.
【分析】A、从灯泡通电时也发光、放热但却是物理变化去分析; B、从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也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去分析; C、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去分析;
D、从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中含有氧元素,但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是氧化物去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变化常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时也发光、放热但却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也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来源:21cnj*y.co*m】
C、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故正确;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中含有氧元素,但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0.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
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后的质量(g) 甲 4.0 1.2 乙 2.0 X 丙 3.0 2.4 丁 2.0 5.4 A.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甲和丙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丁一定是化合物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表中的信息及催化剂的特点判断甲是否是催化剂.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4.0+2.0+3.0+2.0=1.2+x+2.4+5.4,故x=2.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由上分析可知,x=2.0,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