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丧亲者去寻找纪念亲人的标志,仪式性的告别,共同探讨遗物的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 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写信,烧去,放飞,埋葬,网墓等;
(7)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够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是丧亲者从灾难 中恢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
①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陪伴,握手,接触,使他不孤独。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 子,提醒饮食,也是支持方式;
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亲近程度由近及远,分别写出名字,注明帮助能力,尽可能具 体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钱支持,权利支持等。
③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性。当丧亲者的控制力恢复后,恐惧,焦虑就下降。向丧亲者强调社 会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获,不播种,可以在适当时候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加自我肯定感;
(8) 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
①丧亲者感到无路可走,原来应对方式不足。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使他们重新获得丧亲 签的平衡状态,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回忆既往积极的应对方式。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来,给予肯定强化;
③建立适应性行为。充分睡眠,营养支持,作息规律,他人共处,告诉苦闷,沟通联系,计 划未来,适当锻炼,自我安慰,日记音乐;
④问题处理。考虑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安排时间。权衡利弊,分析影响,预见困 难;
⑤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
⑥识别消极应对方式。有回避他人,回避活动,过度自责,暴力发泄,暴饮暴食,借酒消愁, 滥用药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觉。
(9) 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
①纠正过度自责任。帮助丧亲者分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现实,从另外角度看灾难, 不可抗拒;
②正视改变,适应生活。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一无所有的,不是毫无希望的。重新开始新 生活;
③展望未来,注入希望。痛苦终将减轻,未来更有意义,生活仍然有积极,幸福一面,总结, 肯定,强化,鼓励。
<10)评估转介医疗需要;
复杂性哀伤情绪严重,持续超过4?6周,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疗;
(11)注意事项
①丧亲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灵活应用;
②协助他们适应亲人离世现实,处理现实问题,不是引出创伤痛苦细节,不能评价性倾听;
③哀伤的内涵,时间,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仪式的影响,需要了解风俗习惯;
④干预者心理需要平和,不能强迫。如果干预太迫切,会遇到阻抗,本着“不指导,不随从, 只陪伴”的基本原则,陪伴就是支持和给予;
⑤对强烈愤怒,冲动行为丧亲者,需要建立沟通,适当情感表达,向外进行转移;
⑥尽可能避免向丧亲者提出具体建议,是帮助丧亲者识别积极资源,自己决定应对丧亲后生 活;
⑦避免评判丧亲者,不要说“你不应该那么想”……
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
1.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现的三类心理问题
生理性(或称生物性)心理问题
情绪性心理问题
精神性心理问题
2.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三种类型
认知障碍
情绪或情感障碍
意志与行为障碍
3.具体操作方法
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运用绘画、音乐等媒介,辅助儿童和青少年更自然地表达出痛苦与恐惧
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
重塑灾后生存意义、
4.预防问题
防反复性“灾难重现”
防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
防抑郁绝望情绪大量积累
三、 对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伤残人员的心理历程
休克期
否定期
抑郁期
依赖期
适应期
2.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反应
自卑感
孤独感
焦虑感
好胜心
3.干预技术
稳定化技术一是创伤后早期常用的治疗技术,同样适用于伤残事件发身后早期阶段的治 疗。该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 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 内在儿童等。
认知疗法——治疗关键就是帮助伤残者挑战关于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更合理、更健康 的观念和看法。
行为疗法——该疗法认为被干预者的不良行为模式是由于该行为不断受到强化而形成的。 通过撤销强化物,可以消除这种行为;对恰当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则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此疗法可用于伤残人员的过度依赖、被动之类的失当行为模式。
叙事疗法——强调展现心灵中积极的、正性的一面,将人与问题分开,人在问题之外像一 个旁观者一样看问题,寻找到既往被忽视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改写“问题”的故事; 可以采用告别信、宣言、证书等积极方式帮助个体迈向新生活。
冥想——在危机干预中运用灵活,在恰当的时间创造性地使用冥想技术。
团体治疗一在与团体成员交流中,学习其他成员面临困境、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得支持 和理解。团体的同质性和稳定性可以让被干预者感到安全。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达到使被干预者心理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
音乐疗法——倾听音乐可以帮助伤残人员表达情感,排解现实的压力,也可转移其注意力, 创造新的、美好的自我感觉,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绘画治疗和沙盘治疗——伤残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这种表达本 身就有治疗作用,同事,有利于干预者了解个体,再以此种方式帮助个体寻求改变。对于伤 残的儿童来说,此种方式更有利于干预者与其沟通。
精神分析疗法 般领悟力强、与现实联结较好的个体适合此种疗法。此种方法疗程较 长,需要干预者分清个体的问题是由单纯伤残事件造成还是由于人格结构问题导致的,若为 前者,可以选择其他疗程短、见效快的治疗方法。
四、 对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线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快速恢复工作效能
预防未来PTSD的发生
2.指导原则
快速
简捷
有效
3.具体操作
1) 构建危机事件心理动力模型
2) 技术破冰
3) 负性情绪处理
4) 压力与情绪管理
5) 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
6) 干预后的效果跟踪随访
五、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行为训练
1.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 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的 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2.基本原理:
体验激发情感
行为改变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
3.具体操作干预流程
1) 收集心理行为训练的相关信息
2) 确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扰对象
3) 制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预方案
4) 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干预发案
5) 对心理行为训练干预进行总结评估
六、 心理危机干预者的自助
灾难发生后,干预者可能会在心理和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干预者 也需要自助。
具体操作:
做好物资、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
工作模式有: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
定期督导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情绪宣泄
面对与表达情绪,不要隐藏感觉
小组内进行CISD
其他形式,如写日记、写文章、唱歌、绘画等
放松与休闲活动
放松活动,如跑步、游泳等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活动;
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
饮食有规律、注意睡眠与休息
饮食有规律,可釆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注意睡眠,可少了、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睡眠
注意休息,以12个小时为最长时限,不要总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心 理伤害,若需要,工作后可独处一些时间,但不完全退出社交活动
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后的心理调整:
情绪起伏: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会随时间推移恢复平静,不要为此感到紧张不安
生活节奏:回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可能会发现难以适应正常的节奏,可以试着接受较为 缓慢的节奏
对在灾难的讨论:想与不想都是正常的,无需为此感到压力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实用文档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