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注意成立“一把手”为主的内部控制建设小组。前面已经谈到“一把手”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同样是“一把手”工程。但仍要再次强调,内部控制建设小组中,“一把手”应确实起到作用,而不是形式上重视,实质上不重视,走过场。否则,一旦执行不力,内部控制的建设就容易变成应付监管的形式。
(三)加强内控意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要加强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内部会计控制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宣传、培训和引导,营造出各司其责、诚实守信、相互监督、有条不紊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氛围。
(四)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和加强对会计业务程序的控制。明确日常财务开支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实行逐级逐笔签字的财务审批制度,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依托,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日常公用支付采用公务卡结算,确保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运行。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
(五)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做好以下工作。
1.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包括邀请外部专家对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构成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和访谈,既包括业务层面的组织机构设置,还包括业务层面本身的各项业务流程,对各项业务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
2.明确业务环节。按照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将各个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的每个业务环节,细化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范围和分工。
3.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风险分析要从各个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入手,讨论环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负面作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4.确定风险点。确定风险点要依据业务流程梳理,对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进行具体分析,从业务环节角度评估特定风险,找出可能造成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风险点。
5.选择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就是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进行风险排序,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四种。
6.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各个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内部控制的逻辑顺序,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求的具体内容进行落实,并针对单位的特定业务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
7.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单位要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设立相应部门和岗位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
(六)采用八种方法有效控制。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3.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4.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
5.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6.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7.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8.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范例三:
四、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成效
1.领导重视,认真组织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内控工作领导小组,从单位层面初步建立内控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领域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查找风险点,制定应对措施并针对各项经济业务建立管理制度总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础性评价。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要求,开展基础性评价工作,提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
2.及时传达和学习上级有关内控工作精神。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内部控制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反馈给单位管理人员,充实内控知识,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培训。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
3.针对学校实际工作,内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单位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潜在风险,共同研究应对办法,不断努力完善有关内控工作制度。梳理内部业务流程、划分责任边界。厘清各部门及岗位职责后,各部门应梳理出本部门各项业务流程,明确每项业务流程上下游的岗位职责、部门职责、领导职责及其责任边界,且归纳、表述清楚。做到每一项业务上下游各个环节的责任应有效衔接,避免出现责任不清、责任缺位的情况。五、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1)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单位层面及各业务领域中遇到的问题;
1. 内部控制观念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各部门之间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及时完整。
3.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财务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
4.单位人手有限,工作量大且繁杂。内部控制涉及单位层面和业务活动两方面,在其最终落实过程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实际上是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最终在财务管理的业务某方面反映出来。
5.因资金限制,尚未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只能依托于财政、政府采购等单位的业务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及风险把控。
(2)各类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培训。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
2. 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
3. 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做到控制及时,监督有效。
4.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运行情况进行评估。
5.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立纳入下一步工作计划。建立内控控制信息系统,在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不相容岗位分离,对单位各方面业务进行监督控制。
六、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1)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重视抓好内控管理。应该加强对第一责任人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强化内控管理工作放在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使用、防范和预防舞弊腐败的认识高度上,起到主导作用。做好内部控制的协调推进,把控单位各方面内控活动。内部控制涉及单位层面和业务活动两方面,在其最终落实过程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实际上是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最终在财务管理的业务某方面反映出来。各部门都应该根据内控指标,自纠自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符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内控制度及流程。
(2)对当前内部控制工作建议。内部控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单位目前仍缺乏相关的专门人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希望上级部门能多组织一些培训,树立几个内控工作示范单位,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领导的重视是内控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建议上级部门能组织更高层级的宣讲与培训,让单位负责人带领相关科室的领导,指导我们内控小组的人员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让内控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部门对于内部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细化指导,建立通行于中小学校的内控规范制度。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实用文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检查说明(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