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金柳”是这一节表现的对象,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感情有关系?
1920xx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3.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xx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还记得几个月前从初中毕业时的情景吗?大家在告别自己的母校时心情是怎样的?
(请若干同学简单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离别母校,我们的人生中还充斥着其他各种各样的离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离别感受,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些与离别有关的诗词呢?
(学生说出想到的诗句)
这些都是古典诗歌中十分经典的离别诗词句。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首不太一样的现代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标题分析
关注诗歌题目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大家从这个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离别;再次离别;别的是康桥)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的背景资料。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旅游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独自回到母校,朋友们都不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再别康桥》。)
三、一轮诵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青荇、榆阴、长篙、漫溯、笙箫)。
2、大家觉得这首诗的韵律读起来美不美?为什么美呢?
明确:
①“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②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节的波动和韵律感;
③回环复沓,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
这种由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所带来的美感,我们称之为“音乐美”。
3、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诗里的每个字看成一块砖,把整首诗看成一栋建筑物,大家认为它美吗?(PPT展示本诗的不同排版方式让学生比较。)
明确: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
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
这种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所带来的美,我们可以称之为“建筑美”。
四、二轮诵读
1、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这首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现在请大家一起齐声把诗歌朗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课堂一开始,大家回忆了不少古人写离别的诗词。徐志摩的这首诗和这些诗歌相比,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别的却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具有诗意,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至两个比较喜欢的意象,讨论这个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诗人选择了巧妙的意象,并用华美的辞藻表现出来,使整首诗具有色彩感与动态的美感。这种画面感的美我们称之为“绘画美”。
4、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刚刚我们已经从细节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图
5、请一位同学根据情感变化图,朗读诗歌。读完后大家点评其对感情的处理是否合理。
五、三轮诵读
1、通过刚才反复的朗读,我们整理出了这首歌具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PPT展示:
事实上,“三美”是由闻一多提出的创作主张,也是新月派的理论基础。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本诗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接下来老师还要给大家提个问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
预设:学生回答大致会出现三类。第一,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第二,诗人向过去的自己告别;第三,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
3、刚刚我们对诗歌的解读都是基于诗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读也同样强调“知人论世”,即在解读文本时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的资料。
总结: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自由的大学生活、美好的情感回忆和资本主义理想。这些既是诗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梦”,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难以割舍的。
六、总结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王国维的诗歌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山水画,那徐志摩则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西方油画。我们能够在诗中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蓄积,正是因为诗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纯熟技巧的运用、珠圆玉润的华藻。这样的诗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请大家带上这节课对诗歌的理解,配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背景音乐,再集体朗读一遍《再别康桥》。
提示:播放背景音乐。
七、作业布置
阅读《康桥,再会罢》与《我所知道的康桥》,对比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xx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办公软件《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汇编15篇(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