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7 本文由超人快宣我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立足学习 转变观念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在休闲的假期读《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其实颇感乏味。带着任务读读停停,一路下来书中两个方面吸引了我的关注。下面我与大家交流我的收获,期待通过分享,我们彼此有更多的收获。

一、 认识生本教育的机制

与生本教育相对的是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转动,这样的传动方式叫连动式。而生本教育则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样的方式叫激发式。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听了这个故事,我们自然觉得这位印第安人好笑,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去开动。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也同印第安老人一样,忽视了人自身的动力哪?这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

二、 对教学主体的重新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是取而代之,我们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强硬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苏格拉底说,教学好比产婆术。对产婆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生孩子而已。显然,

在整个过程中,产婆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这一形象、精彩的比喻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生产,那么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这毋须质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哪?结合实际的教学,我个人觉得以下的做法非常有效。

首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选中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可能是贴近学生学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我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荫/雨后春笋/落地生根)赏析引入,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原来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这样的学习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学校兴趣浓厚。

其次, 尽可能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尽力为学生学习服务,不仅仅是为学习知识而服务,更要为培养学生习惯、学习能力服务。在听刘伟巾老师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刘老师能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读课文/谈认识/感情读/背诵)和小组学习交流的具体方法(组长组织交流,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即可)。这样长期培养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有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对策。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于孩子来说,保持持久的学习劲头至观重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疲倦之际、环节转换、更迭之际,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方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观察认识构

成一个简单电路所需的电路元件,这时我会相机说“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想办法点亮小灯泡,看看你们有几张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再一次有了尝试的激情,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老师的提醒会“偷师学艺”,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欲望,探究活动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勤于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会更轻松些。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点,我还想谈一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我们的认知中,产婆也有不同情况:一种是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依靠自身力量诞下婴儿;另一种是产婆自己费尽力气来助产,结果是产婆与产妇都十分辛苦,还产得不顺利。如果教师比做产婆,做哪种产婆,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动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教师只不过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只考虑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好学;不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否认了、轻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性。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小组学中不断历练,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碰壁,有可能获得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扎实,但是切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担心而继续包办代替,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远比我们继续扶着走轻松,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每位老师都乐见其成,不是吗?

人们常说,世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把别人兜里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和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海中。而我想说:教育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潜能。还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它使我们更明白教师是一个激发者。所以,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教育之花越开越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082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