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干净、无积水且与桩轴线基本垂直。对于预应力管桩,当端板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不紧密时,应对桩头进行处理。
(3)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4)妨碍正常测试操作的桩顶外露钢筋应割掉。
(5)应通过现场对比测试,选择适当的锤型、锤重、锤垫材料、传感器安装方式。
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锤击操作规定:
(1)传感器应安装在桩顶面,传感器安装点及其附近不得有缺损或裂缝。传感器可用黄油、橡皮泥、石膏等材料作为耦合剂与桩顶面粘接,或采取冲击钻打眼安装方式,不应采用手扶方式。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必须与桩顶面保持垂直,且紧贴桩顶表面,在信号采集过程中不得产生滑移或松动。
(2)对于实心桩,传感器安装点与锤击点的距离不宜小于桩径或矩形桩边宽的四分之一;当锤击点在桩顶中心时,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的距离宜为桩半径的三分之二(见图3-1传感器安装点、锤击点布置示意图)。
图3-1 传感器安装点、锤击点布置示意图
(3)锤击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点应避开钢筋笼的纵筋影响。 (4)锤击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5)应根据桩身长度、缺陷所在位置的深浅,调整锤击脉冲宽度。当检测长桩的桩底反射信息或深部缺陷时,冲击入射波脉冲应较宽;当检测桩的浅部缺陷,
冲击入射波脉冲应较窄。
3、测试参数设定规定:
(1)合理设置采样时间间隔、采样点数、增益、模拟滤波、触发方式等,其中增益应结合激振方式通过现场对比试验确定。
(2)时域信号分析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 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频域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3)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 (4)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5)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率分辨率合理选择。 (6)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应按计量校准结果设定。 4、信号采集和筛选规定:
(1)每根桩不应少于2 个检测点;桩直径大于1200mm 时,每根桩不应少于3个检测点;
(2)对检测信号应作叠加平均处理,每个检测点参与叠加平均处理的有效信号数量不宜少于3 个。
(3)检测时应随时检查采集信号的质量,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4)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5)对于同一根受检桩,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2、钻芯法试验
1)每根受检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钻芯孔数不得少于1孔;
(2)钻芯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10~15cm的位置开孔;
(3)钻探深度要达到进入持力层3倍桩径的深度,不少于3米。
2)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与空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线上。应确保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
3)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当出现钻芯孔偏离桩身或墙体时,应立即停机,并查找原因。
4)当桩顶混凝土与钻机底座距离较大时,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
固。
5)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根据回水含沙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
6)提钻卸取芯样时,应拧卸钻头和扩孔器,严禁敲打卸芯。
7)每回次进尺控制在1.5m内;钻至桩底时,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
3、锚索检测
1)确定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Nmax规定:
临时性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应取其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u N 的1.0~1.2 倍或者其轴向受拉承载力特征值Rt 的1.2~1.5 倍。
2)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方可进行试验。试验时,支护锚杆应与支撑构件或混凝土面层脱离,处于独立受力状态。
3)预应力支护锚杆的验收试验规定: (1)试验前应解除预应力。
(2)初始荷载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 倍。对钢绞线预应力锚杆,初始荷载也可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3 倍。
(3)采用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应符合按表16.3.4的规定。
表3-2 预应力支护锚杆验收试验的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试验荷载
试验荷载 持荷时间(min) 0.10 0.30 0.50 0.70 0.80 0.90 1.0 N max 10 N max 10 N max 10 N max 10 N max 10 N max 10 N max ≥10 (4)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1、5、10min 测读锚头位移,每级荷载达到持荷时间并测读位移后施加下一级荷载。
(5)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最大试验荷载持荷时,当第5、10min 测读的位移增量之和不大于1.0mm 时,可卸载;否则应再维持50min,并在第15、20、25、30、45 和60min 测读锚头位移。
(6)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卸荷至初始荷载并测读位移。
(7)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由于预应力支护锚杆的位移量不收敛,试验荷载无法维持,可终止试验。
(8)试验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加载至锁定荷载锁定。 4、声波透射法试验
1)现场检测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检测开始的时间应满足,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
(2)采用率定法确定仪器系统延迟时间。 (3)计算几何因素声时修正值。
(4)在桩顶测量相应声测管外壁间净距离。
(5)将各声测管内注满清水,检查声测管畅通情况,换能器应能在全程范围内正常升降。
2)现场平测和斜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通过深度标志分别置于两个声测管道中的测点处。平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持相同深度(图3.2a);斜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持固定高差(图3.2b),且两个换能器中点连线即声测的水平夹角不应大于30°。
(2)检测过程中,应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同步升降,声测线间距不应大于200mm,并应及时校核换能器的深度。
(3)对于每条声测线,应实时显示和记录接收信号的时程曲线,读取声时、首波幅值,当需要采用信号主频值作为异常点辅助判据时,还应读取信号主频值。
(4)混凝土灌注桩完整性检测时,任意两根声测管组合成一个检测剖面,分别对所有检测剖面完成普查检测。
(5)地下连续墙墙身完整性检测时,将同一槽段的相邻两根声测管组成一个检测剖面进行检测。
(6)在同一受检桩(槽段)各检测剖面的平测或斜测过程中,声测线间距、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a图 b图
图3.2 平测、斜测示意图
3)根据平测或斜测的结果,在桩身(墙身)质量可疑的声测线附近,应采用增加声测线或采用扇形扫测(图3.3)等方式进行复测和加密测试,进一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采用扇形扫测时,两个换能器中点连线的水平夹角不宜大于40°。
图3.3 扇形扫测示意图
第4章 附件
一、规范摘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抗滑桩检测方案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