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七、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 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 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八、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鲁迅: 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叶绍钧: 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
钱钟书: 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九、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挖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其是《金锁记》在表现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女作家(如冰心、萧红、丁玲等人,稍作点评)相比,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哪些方面更显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
张爱玲独特风格: 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 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对其他三位作家稍作点评即可。
十、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其代表作《沉沦》
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很少,注意抒情的,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孙犁。但他们的风格却大不相同。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这篇小说典型地体现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风格:1、自叙传的写法,大胆自我暴露,坦诚、真诚、透明、亲切;2、作品人物形象并不具体,重点在于通过人物抒发感情,成功在于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3、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4、语言非常浓烈、明快,大量感叹词,语言高度抒情化,感情色彩重。
郁达夫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淌,一任感情的渲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
与郁达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孙犁,他讲究一种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抒情。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像一首“抒情诗”。
十一、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与郁达夫、萧红的异同)?
从郁达夫到孙犁,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小说散文化另一特色作家是萧红。
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渲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 孙: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萧: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 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 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 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 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 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创刊时间:1915年 主编姓名:陈独秀(1917年迁北京)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 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 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3、 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
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1、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 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 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
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2、 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
话文。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主要内容: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历史作用: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尝试集》(胡适)——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十一、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3、《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十二、《终身大事》(胡适)——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
十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 。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3、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历史意义: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十四、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十五、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2、“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胡适:A“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革新
十六、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1、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2、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
十七、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1、 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2、 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3、 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十八、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
十九、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1、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2、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3、 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
二十、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 《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荆生》: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
二十一、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 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二十二、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介绍外国文学。成就:1、批判了
“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三、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五四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一、 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成立时间:1921年1月 成立地点:北京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二、 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1、 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2、 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实地观察”、“客观描写”。3、 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三、 创造社 成立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四、 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1、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2、 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3、 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五、 新月社:成立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凌叔华等
六、 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七、 语丝社:成立时间:1924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八、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 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
3、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十、 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改编《黑奴吁天录》 十一、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1、 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2、 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十二、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提出了“爱美的”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十三、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 民众戏剧社 2、 上海戏剧协社 3、 南国社
十四、南国社:1、主要成员:田汉2、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十五、上海戏剧协社: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
十六、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 十七、1921年——1927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
十八、1921——1927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3、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二十、1921——1927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1、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2、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3、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 二十一、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 二十二、穆木天:《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诗是要暗示的”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 二十三、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 二十四、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主张及其意义与偏颇:主张:1、提倡革命的文学。2、为创作革命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意义: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偏颇:1、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侩”的评价粗暴否定。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二十五、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的差异和分歧: 1、“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2、“整理国故”之争(胡适)鲁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评3、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 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鲁迅及《语丝》展开论战
二十六、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1、主要活动时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2、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3、主要刊物:《礼拜六》-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中国现代文学史 -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 彩色提示重点笔记及历届试题(1) (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