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生名词解释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的内、外膜相互接触的,膜间隙变狭窄的地方。其间分布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内膜转位子和外膜转位子。 2.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
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圆球形颗粒。是蘑菇样蛋白质复合体,由球形F1头部和F0基片组成。F0基部有质子通道,允许氢离子从膜间腔F1头部进入基质。将电子传递中产生能量用于ADP磷酸化合成ATP。 3.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在细胞内特定细胞器(主要线粒体),在氧气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 4.基质导入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
输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在N端具有的一段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序列。包含所有介导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的信号。 5.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可逆的接受和释放氢离子,电子的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酶体系。
6.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性电子载体NADH和FADH2经呼吸链将携带电子传递给氧气,释放能量被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ance-level phosphorylation)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部某些在结构,功能和形态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器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2.微粒体(microsome)
应用超速分级分离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的直径在100nm的球囊状封闭小泡。含有内质网和核糖体,可行使内质网的一些功能。
3.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通过与多肽链识别协助它们折叠组装转运,并能识别滞留组装错误的蛋白质不被运输的内质网腔驻留蛋白。特点是羧基端含有KDEL四氨基酸滞留信号肽。 4.糖基化(glycosylation)
是指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分为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复合体的N-连接糖基化和主要或完全在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的O-连接糖基化。
5.信号肽(signal peptide)
被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质多肽链在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 6.移位子(translocon)
内质网膜上的一种亲水通道。是一种动态结构。和信号肽结合时处于开放活性结构,多肽链完全转移后转变为无活性关闭状态,能协助多肽链穿越内质网膜的转移。
7.停止转移肽(stop-transfer peptide)
肽链中一段由特定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疏水序列。当其进入移位子并与其相互作用,移位子即闭合终止肽链转移。 8.转化酶(flippase)
在内质网膜胞质侧合成的脂类转到内质网腔面借助的酶。 9.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肌细胞中滑面内质网的特化结构。其上分布有Ca泵,把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泵入网腔储存。受到细胞外信号时,释放钙离子。
10.初级溶酶体(原溶酶体,前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含酶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时形成内体性溶酶体。其不含消化底物,水解酶无水解活性。
11. 内体(endosome)
也称溶酶体前体,其膜上有ATP依赖的质子泵,能泵入H,使得其内PH值降低,含有溶酶体酶蛋白的运输小泡与内体结合后,变成内体性溶酶体。 12.次级溶酶体(吞噬溶酶体,消化泡)(secondary lysosome)
内体性溶酶体与来自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相互融合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成熟后的功能作用状态。 13.三级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
又称后溶酶体,是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消失,进入的终末状态。有些沉积于细胞中不被外排如脂褐质,髓样结构和含铁小体。
14.类核体(nucleoid)
过氧化物酶体中所含由尿酸氧化酶形成的电子致密度高,排列规则的晶格结构。
15.边缘版(marginal plate)
过氧化物酶体界膜内表面的高电子致密度的条带状结构。 16.囊泡(vesicle)
内膜系统重要的整体功能结构组分之一。不是细胞内固有结构,只是细胞内物质定向运输的载体和功能的表现形式。 17.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
囊泡以出芽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1.细胞膜(cell membrane)
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 2.生物膜(biomembrane)
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把它们统称为生物膜。 3.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电镜下生物膜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暗线,中间夹一条电子致密度低的明线。这种“两暗夹一明”的结构即为单位膜。磷酸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部分,亲水头部向外,疏水头部向内,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酸极性端相结合。 4.脂筏(lipid rafts)
质膜中的一些功能性微区。富含鞘磷脂和胆固醇。其中聚集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内吞,囊泡转运和信号转导等。该区域较厚且流动性较小,周围是富含磷脂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 5.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既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嵌在脂双层中,有的附着在脂双层表面。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流动性结构。 6.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小分子物质不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脂溶性物质如醇,苯,甾类激素以及氧气,二氧化碳,NO,和水的运输方式。
7.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细胞外特定配体结合后变构,将“门”打开,允许离子快速穿过。
8.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由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变控制开关的离子通道。此类通道蛋白存在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基团或亚基,可诱发通道变构,将“门”打开。 9.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方式。易化扩散转运特异性强,转运速率快。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在载体蛋白介导下,消耗水解ATP或离子电化学梯度提供的能量,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1.胞吞作用(endocytosis)
又称内吞作用或入胞作用。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额内吞作用。 12.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质膜下微丝驱动,细胞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较大颗粒(d>25nm)包裹后进入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入侵微生物,清楚损伤和死亡的细胞等功能。 13.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细胞非特异性摄取细胞外液滴的过程。当细胞外某些液体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质膜内陷形成小窝,包围液体物质,形成胞饮体。 1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是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过程为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进而与膜分离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脱去包被变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结合。特点是速度快,有选择浓缩作用,有特异性。 15.结构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 pathway of secretion)
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之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装入分泌囊泡,随即被运送至质膜并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 16.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 pathway of secretion)
分泌蛋白合成后储存于转运囊泡,当细胞受到外信号刺激引起钙离子浓度瞬时升高才启动胞吐过程。
17.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结构复合体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产生复杂功能的部位。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和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
18.细胞外被(cell coat)
与质膜相连接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伸出的寡糖链部分。参与细胞保护,细胞识别,物质运输等功能。 19.胞质溶胶(cytosol)
质膜下厚约0.1~0.2um的较粘滞的无结构液体物质。其中含较高浓度蛋白质,分布较多微丝和微管。对维持细胞形态极性即运动有重要作用。 20.孔蛋白(porin)
以β-折叠片层结构构成其跨膜结构域多次穿过质膜形成筒状结构的内在膜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外膜和细菌质膜中,允许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分子自由通过。
21.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通过感应力而改变构象使“门”打开的通道蛋白。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受到切应力产生弯曲时,使应力门控通道开放。
第七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对于细胞的运动,胞内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2.微管(microtubule)
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微管具有极性,参与维持细胞形态,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定为分布,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内信号传导。 3.微观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
微管聚合开始的核心。,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主要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的成核。具有保护负极功能,使负极相对稳定。 4.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bulin ring complex, γ-TuRC)
含有10到13个γ-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渗入。还能影响微管从中心粒释放。 5.中心体(centrosome)
是动物细胞决定微管形成的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在细胞间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细生名词解释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