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0 本文由清风与我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的哲理,以提升自己的道教修养,更好得应付科举考试和达官贵人的交往,获得高人道士的举荐入朝为官。

值得一提的是,终南山还隐居着唐代皇族中崇尚道家的修行者,他们身份高贵,又慕道修仙心诚,有悟性的道友往往让他们青眼相看。和这些皇族中人的交流唱和,有助于文人士子顺利得进入官僚之中,在仕途上也会更加顺利。

比如李白的《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飘数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可以看出李白的这首诗有明显的干谒之意,他想求得玉真公主的赏识和引荐。玉真公主对唐代文人的崇道热情的影响力可谓深远。唐代公主入道成为一时的风俗,睿宗之女、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是一代宗师叶法善的门徒,更是以权势地位与道行修炼深得文人崇敬。高适、王维和储光曦也分别写诗赞美、吹捧她。

(二)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的首传之地在长安,但在佛教传入长安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就是位于是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共有九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这7宗之中,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在终南山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

终南山中不仅寺庙数量众多,建筑辉煌雄伟,更有许多高僧大德挂锡于此。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就在终南山呕心沥血译经19年,他的遗骨也迁葬在终南山中。

终南山环境清幽,文人世子隐居在终南山倾听晨钟暮鼓。感受着迥异于官场喧嚣浮华的寂静美好。此外,终南山有众多的佛寺和高僧,文人隐居在此习佛修炼,又能因缘际会得到高僧指点,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参禅养性还是美名的传播都大有裨益。

1. 习业

唐代中叶之后,有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读书于山林寺院,论学会友,及学成乃出应试以取仕宦,求闻达,甚至宰相名臣、朝野名士亦多出其中。[14]这是唐代文人比较普遍,也比较有效、实在的一种入仕模式。《唐摭言》卷一〇《海叙

不遇条》有记载:段维浪子回头,入中条山请益,“博览经籍,下笔成文”,后下山,于咸通、干符中,声名籍甚。[15]徐松《登科记考》卷一五许翟条下引《闽中名士传》云:“许翟挟策入关,遇舍人陈诩、四门助教欧阳詹、校书郎邵楚菠、侍御林藻。在京师,闽川举子酸酒食,会诸先达。??深入终南山隐,学三年,出就府荐,遂摧第。”[16]刘昚虚《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这首诗就讲述了阎防当时在终南山寺院学习的情况。

2. 参禅

学佛坐禅时往往能需要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如平滑的水面般波澜不惊,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从而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这种定后生慧,无中生有的参禅方式对于文人性格的修炼、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极为静寂、幽独的氛围。但是只有在这种静寂、幽独的幻境当中,才能谛听大自然的心律,才达到人与幽篁、明月的对望合一,景与情的相融相契。

3. 交流

和高僧交流,受佛学的熏陶则不仅有助于文人世子思想境界的提高,还有助于自身美名的传扬和结交具有相同宗教情趣的上级文人。

终南山草堂寺的圭峰大师就与诸多的文人交游,比如白居易、刘禹锡、史山人、裴休、贾岛、贯休等等。陈羽有诗记录圭峰大师和白居易的交往:“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便入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贾岛的从弟无可曾有一首诗《赠圭峰禅师》:“绝壑禅床低,泉分落石层。雾交高顶草,云隐下方灯。朝满倾心客,溪连学道僧。半旬持一食,此事有谁能?”诗中说“朝满倾心客”一句点出了当时唐代与僧人交往的风气炽盛。比如李频的《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风高斜汉动,叶下曲江寒。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当时僧人隐居在终南山,却与长安城内或

者终南山内的求名之人交往频繁。观照那些暂隐于终南山人的文人雅士,他们有些直接暂居于寺院之中,与这些高僧的往来自然不会少。

(三) 隐逸文化

自伯夷叔齐以来,中国士大夫就有隐逸的传统。终南山在汉晋时期就以隐逸出名。最熟悉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书》卷九十五《王嘉传》:“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隆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17]王嘉岩居穴处,最后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后来他的门人尾随他,也隐居在了终南山。《隋书》卷七八《艺术列传》:“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18]

到了唐代,虽然唐人的隐逸观和前人不一样,隐逸不在只属于小部分士大夫的清高绝世之举,而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唐代文人心目中,隐逸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一条仕宦的捷径,因为唐代隐逸文人“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网之下”,其骨子里并未与政治仕宦彻底握手作别,而是充满着功名之念和进取之心。其次,隐逸也可以作为官场生活的补充和精神调剂,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很多高层文人、士大夫在终南山购买别业都是这样的目的。

相对于走“终南捷径”的这种“假隐”,终南山中有很多真正的隐士,比如白居易的《送王处士》“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主人贵且骄,待客礼不足。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扣门与我别,酤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就展现了一个有真情傲骨的终南山隐士形象。

四、 政治地位

(一) 别业

终南山以其靠近京城,风景独秀,又物产丰富,河谷众多的特点,吸引京城许多达官贵族在此休沐、游宴避暑、置买别业。《旧唐书》卷一一八《元载传》中记载到:“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

不法,侈僭无度。[19]据宋张舜民所著《画墁录》载:“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战胜,布满川路,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拟岁时游赏”[20]。可见这些别业规模相当大,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能置买起这些别业的,绝对不是一般的官员,至少也是高官贵族,更有甚者,皇亲国戚。比如当时风光炽盛的太平公主就有山庄在终南山。韩愈有诗:“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李峤也有《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景龙三年二月十一日)》一诗来写太平公主山庄,“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犹绕凤凰台。”写的是皇帝临幸太平公主山庄之事。由此可见,终南山与皇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想出仕的文人隐居在终南山,也有机会碰到皇帝或者皇家贵族游玩,从而获取一官半职。

皇家在终南山置购别业的风尚也带动了高层文人或者贵族高门在终南山中的游乐。比如王维在终南山就有辋川别业,宋之问在终南山有蓝田山庄,岑参在高冠堂有知草堂,裴迪在辋川也置有别业。他们在终南山的山水之中怡情养性、洗涤宦海污尘,又在山林之中交游宴请,享受人生快活。这些高官文人在终南山的活动,同样也影响着隐居于此的文人士子们。他们可以通过进入终南山中的这种游宴去结交高官文人,得到他们的提拔或直接任命,获得一个较好的官职。另外,隐居在终南山,也方便这些高官文人前来拜访结交。

(二) 行宫

唐初的行宫太和宫就选址在此。太和宫建于武德八年,在终南山太和谷。《唐会要》卷三〇《太和宫》:“武德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太和宫于终南山。贞观十年废。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上不豫。公卿上言:‘请修废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臣等请彻俸禄,率弟子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诏曰: ‘比者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于是遣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为苑,自裁木至于设幄。九日而毕功,因改为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寝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们,殿名安喜殿。”[21]后来在贞观十年,这个行宫被废弃,后到了贞观二十一年,又改为翠微宫,几兴几废后,成为了翠微寺。无论是为宫殿还是为寺院,它的地位都是不寻常的,如果按照风水上的说法,还是有龙气的存在的。

这点也影响到了人文世子的选择。

(三) 圣地

终南山还兼有国家礼仪场所的职能, 它是唐皇帝祈雨或者祷雪的圣地。这便增加了终南山的神秘色彩。当然,这也是隐于终南山上的文人士子们近距离地接近大唐天子的绝好时机。

在终南山祈雨祷雪并不是唐代开的先例。《初学记》卷五地理上说道:“<列子>曰: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补其阙。王隐<晋书>曰:陈总迁殿中侍御史,诏遣诣终南山请雨。总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屠润,惠我四海。[22]

到了唐代,在终南山祈雨祷雪的记载很多。比如柳宗元的《终南山祠堂碑并序》就记载了贞元十二年,秋天无雨,皇帝命京兆尹去终南山祈雨之事。《唐大诏令集》卷七四《立终南山词敕》中又提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即必有雨。”于是特意在终南山立祠祈雨。[23]

至于祷雪,据崔珙《祷雪终南广慧庙奏》:“畿内去冬少雪,宿麦未滋。今欲差少尹于终南广慧公庙祈祷,诸县各委令长于灵迹处精诚祈请。[24]

小结:

终南山在文人仕途中和它在军事中几乎有着一样的功用——能守能攻。终南山的美景既能给文人士子提供一个清幽的攻书环境,又能涤荡他们的心灵,提高内心品格。同时,终南山浓厚的释道文化和隐逸风尚,又为文人提供了和高僧高道交往交游的机会,提升自我的释道修养,又有机会结交上层同道者。终南山靠近帝都的特殊地理又方便文人士子随时了解长安动态,传播名声,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进入仕途。 注释:

[1]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7-158页

[2]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8页 [3]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81页

[4]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页 [5]陈元龙.《历代赋汇》[M].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发行,1987:133页

[6]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録》[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页 [7]《关中记》.《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27页

[8]《唐研究》卷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2页 [9]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76页 [10]《道藏》第19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543页。

[11]刘昫.《旧唐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页 [12]刘昫.《旧唐书》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3页

[13]李斌城.《唐人的神仙信仰》[J].中国唐史学会第五节年会论文,1992。 [14]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聊经出版社。1991年,271-316页转引自《唐研究》,《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3页

[15]王定保.《唐摭言》卷一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2页 [16]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542页 [17]《晋书》卷九五[M].《王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6页 [18]魏征.《隋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70页

[19]刘昫.《旧唐书》卷一一八[M].《元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410页

[20]车吉心、王育洲、孙家洲.《中华野史(宋朝卷)·画墁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832页

[2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0:550-551页 [22]《初学记》卷五[M].《地理》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107页 [23]宋敏求.《唐大诏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32页 [24]《唐文拾遗》卷二九[M].《全唐文》第11册,10700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73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