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物只要有用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不可兼得”的意思是说( A ) A.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 B.使用价值和价值没有统一性 C.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D.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7.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B )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3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通过( C )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39.“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D )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40.“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赞的时间越多。”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混淆了( D ) A.具体劳动时间和抽象劳动时间 B.简单劳动时间和复杂劳动时间 C.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1.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即( D )
A.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B.商品数量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42.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但是在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既有“一分钱二分货”的现象,也有“一分钱半分货”的现象。这说明( C )
A.价格并不反映价值 B.价格的变化都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C.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D.供求关系变动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4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的本质是( C )
A.商品的等价物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4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D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5.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 C )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46.在市场上,一台彩色电视的标价是7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C )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4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 C )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人身自由 C.工人的劳动能力 D.工人的消费能力
4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 )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D )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50.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D ) 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 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
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1.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D )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5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C )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53.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C )
A.完全占有 B.人身依附 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D.私人占有
54.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 D )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创造使用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5.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2、14、16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获得的是( C ) A.超额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垄断剩余价值
56.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 A )
A.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B.雇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 C.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 D.雇佣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57.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B )
A.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58.马克思说:“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 C )
A.采取了货币的形式 B.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C.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可以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
59.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不同部分在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C.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 D.资本投入部门的不同
60.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61.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C )
A.各个资本家普遍延长雇佣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各个资本家普遍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C.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6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主观动机是( B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63.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是指( A )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货币的资本化 C.资本集中 D.商品的资本化
64.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D ) A.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B.反映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资本构成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