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2.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主题和特点分别有哪些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
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 试述马克思国家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正确的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中国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4)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过程中,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个论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6)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长、发展的四个阶段性标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财富 5.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党政治开始于宋朝.《论语》曰:“君子群而不党”;以党为不良之名词,故世多以党为戒,后汉始有党禁.宋以前之党,所争者官位,所报者私怨,亦无政策可言,皆非政党.宋仁宗时,始有朋党之议;欧阳修著《朋党论》,谓惟君子有朋;盖已明于君子执政,必多集同志以行其政策,不必以朋党为讳矣.中国之有政党政治,殆自宋神宗时之新旧两
党始.其后两党反复互争政权;新旧两党各有政见,皆主于救国,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张各异,遂致各走极端.纵其末流,不免于倾轧报复,不可纯以政争目之;而其党派分立之始,则固纯洁为国,初无私憾及利禄之见杂其间.此则士大夫与士大夫分党派以争政权,实则中国历史上仅有之事也.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也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中,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形成了两党制;以法国为代表,形成了多党制.在20世纪,以苏俄共产党和德国纳粹党为代表,又产生了组织严密的专政政党.
在一党制国家,往往只有一个政党拥有执政权.当中可细分为一党独大和一党专政.一党专政的国家虽然有时候有其他的少数党派,但是他们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党的领导,通常会出现于共产主义国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一党独大是指国内虽有许多其他小党,但因未能获得民众普遍支持,故其势力无法影响政府的决定,例如现在的新加坡和解严前的台湾.
有些国家受选举制度影响,政治只由少数政党轮流垄断,例子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日本的自由民主党和民主党,以及印度的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等.这些国家只有两个主要政党能取得组成政府的权力,在没有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其他小党便难以赢得选举.
而多党制国家则是国内有3个以上势均力敌的政党互相竞争取得执政机会,选民能有较多的选择.但因意见分歧,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可获得国会过半数的席次,以致无法单独组阁,为了避免立法等效率不彰,各政党间常会组成联合政府来执政,例如:法国、意大利等.
7.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体系利用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逐步具有合乎政治体系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等政治文化的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社会化就是国家凭借各种手段、途径传播社会主义的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使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接受.获得相应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并进而影响和支配政治行为的过程.这对于实现我国公民高度的政治认同.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和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 \\政治社会化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信念2 \\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3 \\政治社会化有利于政治生活的规范
8.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1.善于治理;好好治理.2.犹善政. 词语 善治注音 shàn zhì特征要素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
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学者一般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4)法治(ruleoflaw)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权力的和平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为自己选择“老板”.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选举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素质,但选举本身也是教育公民、培养其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选举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公民通过选举活动,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虽然公民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并参与选举受到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现实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选举本身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11.论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
第一、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第二、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第三、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第四、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第五,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实际例子: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5月13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缉捕归案.此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又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深入反思.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原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济宁开发区主任李信,在贪污受贿等丑行败露后,采取一切手段迫害知情人,甚至下跪推脱罪行.2004年6月10日,“中国舆论监督网”刊登了相关文章和李信的下跪照片,随后,《南方周末》等媒体全面报道此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7月26日,李信被依法逮捕.
2003年8月15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黑道霸主”刘涌死缓.21日,《外滩画报》刊登题为《对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的评论,各媒体也相继发表评论,质疑刑法专家的意见.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审刘涌案并最终判处其死 刑.
12.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3.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是主观世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概括为: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生活,从中学习到了相关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继而改变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政治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特定的媒介来进行的,政治社会化同样是需要通过媒介来完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他们都为人们提供个体所需的政治信息,同时传递自己的政治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人们政治意识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