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莘县莘城镇,84 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莘城镇驻地位于莘县城内,故镇以莘城冠名。莘城镇辖区面积76 平方公里,耕地6. 2 万亩。镇下设7 个管区,共辖84 个行政村。1931年莘县始设六个区。县城附近称一区,1955 平9 月直称城关区,不再排序。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城关区改称城关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同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城关镇改称城关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这年12 月莘县建置撤销,城关公社改称范县莘城公社。1961 年恢复莘县建制,仍称城关公社。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城关公改改称城关区,下辖武庄、单庙、臧屯、张屯、杨庄、盛河、蔡庄、王庄、城关9 个小公社,1971 年撤区建大公社,城关区复改为城关公社,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1983平,城关公社改称为城关镇,下辖城关、张屯、花园、杨庄、蔡庄、盛河、寇庄7 个管区,1984 年全县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城关镇是其一,2001 年,城关镇改称莘城镇。同年合并乡镇后,莘城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东 街因位于县城东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 公里,南北长约1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史、任、高、孙、宋、姚、鲍、康9 姓。西 街 因位于县城西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50 0米,常住居民有王、叶、相、任、李、许、宋、赵、刘、胡、张、
帅、杨、祝、盛、邹、秦、陈18 姓。南 街 因位于县城南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 6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李、安、任、孙、张、赵、孟、徐、杨、邹11 姓。北 街 因位于县城北部而得名,除街道居民外,还包括康庄、邹庄、李庄3 村。常住居民有于、王、马、左、尹、任、毕、冯、吴、宋、刘、孙、李、张、邹、陈、姜、范、赵、郭、秦、袁、蒋、杨、曹、靳、惠、庞、窦、喻、魏、康等30 余姓。康庄、邹庄、李庄3 村居民均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井以姓氏定村名,后在行政上归属北街。惠 庄 明代之前,惠姓祖居于此,因名惠庄。明代,郭氏从今之河店镇部家迁入,后又有其他姓氏来此聚居。该村现有惠、郭、李、张、赵、范6 姓。王 化 村中王姓人系三槐王氏后裔。其先祖王旦曾任宋真宗宰相,政绩卓著,有一代贤相之雀誉。三槐裔胤本居于群贤堡村。元初,西迁至董王庄村。’明初,由董王庄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其家族世受皇恩,遂取村名“王化”,有“帝王造化”之寓意。村中只有王氏1姓。乔 庙 据传说,明朝初年,一乔姓人家推着小车由山西迁来,行至曹楼附近,长女不幸病死,随即在曹楼定居。后来见城东北土质条件较好,便迁此安家立村,井在村头为死去的长女立小庙一座,乔庙 村名由此而来。村中现有乔、史、苗、喻4 姓。土 楼 明初,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孙屯,后来有一支从孙屯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个大户盖
了一座土墙木板楼。故得村名“土楼”。村中住户以孙姓居多,亦有刘姓。寇 庄 明永乐年间,寇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东北。建村寇楼。数十年后部分寇姓迁出另择地聚居,村名寇庄。村中现有孙、闫、寇3 姓。孙 屯该村是明初实行屯田制时孙姓的聚居处,故称孙屯。因该村出过个名人叫孙浩,故也有人称“孙浩屯”。国民党统治时期,该村曾出过一个开明地主叫孙殿土。他在家院四周筑起土围子,以防御匪盗。除了田地,他家的一切设施都在土围子里,包括场院和学堂。进了围子。就象进了保险箱。后来,孙殿土全家移居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的第一个区部就曾设在这个土围子里。村中现有孙、王、任、单4 姓。尧 舜 明初,赵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赵家疃迁此,在旧窑厂的打坯场上建房定居,繁衍成村,人皆称为 窑村”,俗称”窑子”,新中国建立后谐音改称尧舜,全村只有直氏1姓。礼 院据传说,刘姓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当时这里十分荒凉,村庄周围芦苇丛生,酷似一个天然的大院墙,人们遂称该村为“苇院”。后来,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开荒种地,将大片芦苇丛生之地变成了良田。生产条件改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开始重视教子读书,村里曾接连出过好几个知书达理的秀才, 有个叫刘宇秀的,由于文才出众,人品又好,曾被曲阜的一孔姓名门聘为教书先生。刘宇秀在孔家作西席多年,耳濡目染,对孔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十分熟悉,回村后将这些礼仪在本地
推广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尊互敬的好风气。有一年,一位莘县籍朝官回乡奔丧,下榻在县城驿馆。本地士绅纷纷持大红拜帖上门求见,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刘宇秀认为:朝官回乡奔丧,此乃忧事。红色是喜庆之色,持红帖拜见,于礼不通。于是,他持米黄色拜帖登门,朝官果然乐与接谈。交谈中,朝官问起苇院村村名由来,刘宇秀据实相告, 朝官听后感慨地说:“贵村己无芦苇,再叫苇院名不副实。既然乡亲们如此重礼知礼,将村名改为礼院,岂不更好”。从此后,苇院村便更名为“礼院村”,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刘、王、张、赵、陈5姓。盛 屯 明朝初年,李、刁、周、盛4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聚居立村,初时4 村毗邻,分别称李家屯、盛家屯、刁家路、周家庄,人皆以一村视之,呼为“大屯”。至清康熙年间,盛氏成为村中大姓,村名也渐变为“盛屯”。村中现有王、左、李、刘、周、赵、盛、郝8 姓。张 屯 明永乐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张屯。大约一百年前,宋氏在张屯西建村,俗称宋家,现统称为张屯,村中居民有张、王、邢、宋、孙5 姓。邢 屯 明永乐年间,宋、周、邢3姓相继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宋氏迁来早些,故定村名宋屯。1943 年大灾荒时,不少户外流,余者多为邢姓,因而改称邢屯。刘二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带队迁居立村者排行老二,人皆以刘二呼之,故俗称该村为刘二庄。清初,李姓由李大庙迁来,后来
李姓中有一个叫李留检的名望颇高,人们习称该村为“留检那村”,渐讹写为“刘检庄”。建国后,恢复原村名“刘二庄”。全村有安、李、岳3 姓。段 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段庄。该村现有马、李、刘、段、焦、杨6姓。谷 庄 明末,谷姓由河北省境内迁此定居,立村谷庄。后谷姓消失,村中现有王、马、相、岳、冯5 姓。胡 楼 明初,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脚于一破楼房内,繁衍成村,村名胡楼。村中现有孙、胡、翟、柳、邹、蒋6姓。武 庄 明初,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武庄。村中现有王、刘、周、潘、武、孟、柳7 姓。老 宅 老宅村隶属莘城镇,位于今西环路西侧,由于县城建设逐步西延,老宅村实际上已处于县城内。关于老宅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明朝初年,有几户姓盛的人家随移民人流由山西洪洞县来到莘县城西定居,村名“盛庄”。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莘城周围盗匪蜂起,兵荒马乱,不要说种地,连生存也很困难。为避战乱匪祸,盛庄人纷纷离家出走,逃往他乡谋生。原本生机勃勃的村庄,很快变得鸡犬皆无,人畜绝迹,盛庄已名存实亡。清朝定都北京后,天下渐趋太平,但盛庄的外出者一直没有再回来。本地一些富裕人家纷纷趁大乱初平之际置办田宅,再图发展。阳谷县双楼村有一孙姓人家,家境殷富,当得知盛庄村已无人烟时,便将全家搬来,在村子的废墟之上营造房屋,开荒种地。胡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聊城莘县莘城镇,84 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