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肯定均衡,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一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固定,这种商品价格一定,供给一定,需求一定,由生产可能性均衡边界可得,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
7.如果国防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大国。在两国贸易时,小国得到的福利比较明显,而进行贸易后,面对的价格水平不影响自身价格,所以,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小国。如图所示,国际贸易发生后,大国的相对价格更接近封闭状态下的均衡价格,而小国的相对价格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差距比大国要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第二章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由题意可列出生产函数5x+4y=20000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y=5000-5/4x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图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1)X的图标相对价格为
答:Pw=2,PA=Px/Py=5/4如图所示,△DA’CA贸易三角 (2)进口为2000个单位,因为Pw=2,所以 答:△Y=2000,出口:△X=1000
7.在图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线?试解释原因。 答:有界限,因为一个国家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答:错,参与双方都获利,发达国家劳动力贵,劳动成本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无优势,其他产品上有优势,仍会获利,贸易是一个双赢的结构。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答:错。工资水平高,劳动力价格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无过大竞争力,其他优势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错误。国际贸易会提高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只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丰富。
第三章
4.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 答:不会。因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说明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替代。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只生产两种产品X,Y,则两部门的要素密度为K/L,K/L,则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是相互平行的,所以不存在相对价格差,所以不会发生国际贸易。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是直线且平行,机会成本不变。
6.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不均等。只有不存在技术差异,两国的等成本线才是一条,等产量位置才能一样。
8.如何根据罗泊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之间的差别。
答:假设世界只有A,B两个国家,只使用劳动L与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X,Y两种产品,当A,B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总是相同时,所面对的是同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为AA',当B国资本要素增加时,根据罗泊津斯基定理可知,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所对立的X,Y的最大产出都会增加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这时即为A,B在不同要素禀赋差别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
9.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答:两种产品的产量也会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出口商品,贸易条件会恶化;进口商品,贸易条件会改善。两种产品的产量都会增加,但资本密集型产品增加更快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2.试分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如图可见,对于外资偏向于进口的小国来说,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都没有发生变化,对偏向进口的大国来说,贸易条件改善了,比较优势下降了。对于外资偏向于出口的小国来说,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也都没有影响,对于大国来说贸易条件恶化了,比较优势突出了。
第四章
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短期内可能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例如位于航空和纺织两个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在短期内不是同质的,因而不能在短期内自由流动,进而可以看成航空和纺织两生产部门的特定要素,但从长期来说,劳动力也是可以经过长期培训达到劳动的同质性的。低技术劳动力不能在短期内进入高技术部门工作,这样,低技术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就分别形成低技术部门和高技术部门的特定要素。长期内,低技术劳动力经过长期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所以长期情况下劳动力不再是特定要素。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力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报酬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则资本和劳动在自己部门的数量则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边际产出就不变,要素的实际收入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产出也会增加。国际贸易不能改变任何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在要素密集度不变的情况下,要素实际收入不变。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由图可知,假设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本为特定要素,Wx=Px·MPLx,Wy=Py·MPLy。 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两个部门劳动力都增加了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上升,劳动力收入下的两部门劳动增加,则两部门特定要素边际生产力都提高了,因此两部门特定要素实际收入和名义收入都提高了。两部门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都增加,但增速不同,取决于各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弹性,在同样的工资下降幅度下,劳动需求弹性大的部门劳动投入增加的幅度大,名义和实际工资都下降。
对两部门生产的影响:(1)对于X部门来说,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市劳动的边际报酬MPLx减小,即x部门劳动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但由于劳动投入增加了,使产出也随之增加。(2)对于y部门来说,劳动投入量也是增加的,即产出也是增加的。
6.假设某国能源部的(比如石油部)和制造业部的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的制造业
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如图,由于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上涨进而出口增加,能源部门对带动的需求增加,使能源部的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平移,至VMPLx,进而能源部门劳动力x价值由w上升为w’,所以,一部门劳动会由制造业部门流向能源部门,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减少,边际收益增加,劳动价值上升,生产会减少。 7.国际贸易对贸易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答: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区分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长、短期内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的影响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商品要素使用比例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长期内,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国际贸易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化。
第五章
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都是解决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2)不同点:A.重叠需求是从需求的角度解释贸易发生原因的,而要素禀赋理论则是从供给的角度去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B.重叠需求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要素禀赋则是从静态角度分析的。C.重叠需求主要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原因,要素禀赋主要研究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原因的。
2.重叠需求理论与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①需求逆转主要是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是解释产业内贸易。②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是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2)不同点: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过程;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
第六章
4.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答:有关各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市场规模和历史因素,很多具有规模经济产业的先行优势被高收入国家所占据,低收入国家只能从事低收益行业,即使低收入国家市场规模大,但初期成本高,在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难以与具有先行优势国家的产品竞争,因此处于不利地位,发展缓慢。例如假设A国为高收入国家,由于历史因素优先进入,B国为低收入国家,后期加入。如图,为A、B两国的平均成本曲线。由于累计产出的增加,B国生产成本下降比A国更显著,但由于A国先行进入,生产早于B国,所以,当B国试图生产时,A国的累积产出已经很大了,达到了BQA,所对应的平均成本要比B国刚开始的成本低,更具有竞争优势。开放后这种竞争优势会确定了两国分工。
6.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产业内贸易;都不基于比较优势分析;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都脱离了比较优势框架,强调比较优势之外的因素,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格局。不同点:?产业内贸易是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而重叠需求则是从需求角度分析的。?产业内贸易探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重叠需求并不强调产品的差异和不完全竞争结构。
8.如果贸易前两国市场不是完全垄断,而是寡头垄断,那么本章正文中所得出的结论还成立吗?
答:不会改变。因为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企业对市场都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并以此获取垄断利润,贸易后双方仍然是有强烈的动机进入对方国家市场获取垄断利润,因此,产业内贸易仍然会出现,只是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9.试比较“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不同点:①新贸易理论是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是解释产业间贸易发生原因的。②新贸易理论假设不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③新贸易理论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而比较优势理论仅从供给角度考虑。④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异的。⑤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理论则强调规模报酬不变。
第七章
1.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答:如图所示,由于征收关税之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Pw上升至Pt,消费的数量减少了Q2Q4,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
2.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
答:不会。如图,采用生产补贴后,厂商原来的生产成本中的一部分现在由政府承担,在同样的价格下,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比原来增加了,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产出增加至y1,与关税不同的是,补贴后的市场价格还是Pw,所以,不影响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3.试比较征收关税与直接对国内进口代替部门进行生产补贴两种做法的净福利效应。
答:征收关税将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至于整个国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国,则福利下降;如果是大国,福利是下降还是上升不一定。采取补贴做法将不会减少消费者福利,因为产品价格将不会上升,不过,政府支出补贴是一个很大成本。 6.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答:A相同点:都能限制进口,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作用。B不同点:进口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生产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 采取措施:对消费者有利的是关税而不是配额,而生产者更倾向于采取配额措施。 7.以大国情形为例,试画图分析配额的福利效应?
答:如图,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外加个相同为Pw,国内生产和消费分别为Q1、Q2进口为Q1、Q2,实行限额为Q3、Q4的配额后,且Q3Q4<Q1Q2,国内价格由Pw上升到Pa,与此同时,世界价格也下降到Pw’,Pq=Pw’+q,此时,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政府的配额收入为e,所以,配额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剩余减少+政府收入增加=a-(a+b+c+d)+e=e-(b+c+d)
8.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
(1)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价格突然下跌
① 关税情况。冲击之前商品世界价格为Pw,国内价格为Pt,进口量为Q3Q4,冲击之后商品世界价格下跌至P'w,国内价格价格也随之下降至P't,国内需求增加,进口量增加至Q'3Q'4。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②配额情况。由于实施配额商品世界价格的下降,不会导致进口数量的增加,即进口量不变,从而商品的,国内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没有变化。
(2)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提示:考虑国内需求曲线的外移。) 答:①关税情形。由于国内收入水平提高,国内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外移,进口和生产同时增加。②配额情况。国内需求增加,但因实行配额政策,进口不变,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升至P'q,生产扩大,生产者剩余增加,增加了a。 9.以大国或小国为例,试画图分析出口补贴的福利效益。 答:(1)大国。如图,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世界价格为Pw,出口量为Q1Q2,补贴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s,国外市场价格由于补贴带来成本的降低,从而降至P'w,由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补贴支出为b+c+d+e。所以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a+b+c)-(a+b)-(b+c+d+e)= -(b+d+e)<0,其中,b和d分别指消费扭曲和生产扭曲,e为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利益转移。(2)小国。如图,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世界价格为Pw,出口量为Q1、Q2,补贴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外国市场价格不变,由图可知,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政府补贴支出为b+c+d,综上所述,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应=a+b+c-(a+b)-(b+c+d)=-b-d
第八章
1.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有哪些?最佳关税应如何确定? 答:来源:改善贸易条件和抽取垄断利润。
如何确定: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收损失等于额外收益来确定。 2.试评价幼稚产业的三种判定标准。 答:①穆勒标准实质就是强调内部规模经济的形成,假设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本国产业面对一条更为陡峭的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 ②巴斯塔布尔标准,强调产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形成不光要看它将来能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③坎普标准,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之间的关系。 3.商品x的生产具有负外部性,但所有的外部效应都是局部的,也就是,x的生产迫使第三方承担成本,但这些第三方只局限于生产地附近的居民。从国家的角度看,你主张实行进口关税,生产税还是消费税?或一个也不采用? 答:(1)如果x是A国的进口品,同时该国也在国内生产一部分该产品,则主张征收生产税。(2)如果x是A国进口产品,同时该国不能在国内生产,则一个也不采用。(3)如果x是A国出口产品,同时国内有一部分消费,则征收出口关税。
4.如果自由贸易下国内市场完全由外国厂商垄断,那么征收关税除了可抽取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外,是否还可导致国内的一些潜在厂商(或消费者)进入市场?为什么?
答:可能。关税提高产品国内价格,有可能使得国内技术稍差的投资者由本身无利可图变成夺得利润进入市场。
7.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能否使其某一行业由进口替代部门转变为出口部门?为什么?
答: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情况下,进口保护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无法降低边际成本,无法决定价格,形成优势变为出口部门。
10.假设现有三种政策可供选择,进口保护、出口鼓励、进口保护与出口鼓励同时使用,你认为那一套政策出台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
答:进口保护。进口保护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较大。对进口替代部门的影响是间接的,对消费者有影响,但消费者缺乏组织,出口鼓励政策需要增大财政支出,不易实施
11.【评价】经济学家评估得出,对美国防治品工业的保护导致该部门的就业机会比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增加了150000个,很明显这种贸易保护是合理的,因为通过贸易保护,使美国更加富裕。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纺织品工业属于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的劳动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