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
义疏——或称讲疏,本是佛门讲经和玄学清谈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疏通文字、讲解义理为主,方式较为自由,内容也较为 详细。
2.“五经”——在汉代最初被列为经典的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种书籍,被称为“五经”。(2)
十三经”——在汉代最初被列为经典的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种书籍,《礼经》在汉代五经中指的是《仪礼》,而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礼记》。东汉末年,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它们因之也都取得了“经”的地位;《春秋经》是鲁国的国史,有三部注解它的书,在多数情况下,《春秋》分别与它们合编在一起,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三传”。“三礼”、“三传”加上《易》、《书》、《诗》到了唐代就被称为“九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九经之外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尔雅》,到了宋代,又把《孟子》升格为“经”,儒家经典的结集才告结束,“十三经”的格局延续至今。(2)
7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合称“四书”,抬到与六经相等的地位。而四书真正成为独立的整体,取得足以与六经抗
衡的地位,则是在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元、明、清三代都把四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举子应试的最正统、最标准的基本教材,影响是巨大的。(5、6): 5.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式,考据主要指对古籍的文字的形、音、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并根据对事实的考核和对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
6.古籍——通常是指在现代印刷技术引进前,我国用传统方式刊印的书籍,它的装帧方式不同于现代书籍,旧时称后者为“洋装书”,相对称前者为“线装书”。(7)
7.旧注——主要指在民国以前的学者对古籍所作的注释,通常的形式是正文大字,注文小字双行,在正文每句或每章之下。“双行小注”几乎成了古籍注释的代名词。(7)
8.注疏——注疏体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8、9)
9.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现存最早的古籍注释以补注形式出现的是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它是为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补注。(11)
0.集注——就是集众家之说而为之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古今有关的注释,加以比较分析。二是在集前人注释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解释。(14)
8评注——就是在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风格的分析,或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明白的语言以为论断,少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
12.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
二、填空题:
1.我国对古籍的注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古籍注释有较大规模的系统的发展,则是( 经书注释兴起 )以后的事情。(1)
2.(经),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编著整理的书籍。它们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了(国家法定)的经典,获得了统治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
3.在汉代最初被列为经典的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种书籍,称为“五经”。(2)
4.《礼》有“三礼”,它们是(《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三传”,它们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以到了唐代就有了“九经”之名。# T8 z7 c2 C1 g
5.唐文宗开成年间,在“九经”之外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和《尔雅》)三部书,于是就有了“十二经”之名目。到了宋代,又把(《孟子》)升格为经,儒家经典的结集才告结束,“十三经”的格局延续至今。 6.所谓(“经注”),就是围绕十三部儒家经典展开的,(西汉)时代的经书注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3)
7.注释始于(经注),(经注)以外的注释,(西汉)也已出现;到了(东汉),注释的范围有所扩大,除经书外,史书、子书及文集等都有注释出现。
8.魏晋南北朝时期,非经书注释不仅数量多范围广,而且在注释体例上也较两汉有了明显的发展,(义疏)的注释方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的。
9.隋唐时期,注释之学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经注出现了(《五经正义》),第二是在经注之外,出现了几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注本,如(《文选》)李善注,史部中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它们与(裴马因)的(《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5)
10.宋元明时期的注释特点是,消除其今古文经学家的门户之见,注释之学被称之为(“求变求新”)的时代。
11.宋明理学家运用(思辨)的方法深入挖掘儒家经典相关的范畴的内涵,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它们的意义,确定其价值,把儒学经典(哲学化),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注释学发展的贡献。
12.与宋明理学对注释学贡献有关的是(“四书”)观念的提出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编著。
13.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合称“四书”,抬到与六经相等的地位。而四书真正成为独立的整体,取得足以与六经抗衡的地位,则是在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之后
14.宋代诗文评点成就最为卓著者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宋人开始的诗文评点,还开启了明清时期小说评点,出现了小说评点大家。(6)
15.(清)代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是一个盛极一时的时期。作为一种治学方式,(考据)主要指对古籍的文字的形、音、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辩证,并根据(对事实的考核)和(对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7)
16.随着清代(考据学)的兴盛,注释学也迅速发展。对前代重要古籍的重新阐释,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时期。 17.古籍注释的体式主要有这样几种:(注疏)、( 补注)、(集注)、(评注)、(校注)。(8——21页) 9 L: g9 s$ z$ T; G0 T( q0 J/ s 三、简答题:
1 r5 i! B* Q- h$ Y% o) ~% C$ ^ 1.简述“十三经”格局的形成。0 A2 O0 G7 o9 b2 W/ I, I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