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乾县一中 陈森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诗歌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②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法指导】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疏通字词,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模式】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梳理】
1、解题:诗歌题目“蜀相”向我们暗示了哪些信息?
(1)怀古诗
怀古诗特点:
(2)暗示了吟咏的人物政治身份,传达了仰慕之情。
背景介绍:
问:结合写作背景和怀古诗的特点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
2、整体感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1
授课人:乾县一中 陈森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探究】
探究一:说一说,在首联当中,为何称呼“丞相”而不是“蜀相”? “寻”有何深意?“柏森森”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明确:
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复习炼字题答题步骤:(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明确: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探究问题:
参考此说,按照这三个步骤,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为什么?(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明确:
探究三: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请解释下面词语并分析此联内容 。(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三顾: 频繁: 天下计: 两朝: 开济: 老臣心:
探究四: 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里的“英雄”到底指的是谁?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2
授课人:乾县一中 陈森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明确::
探究五: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怀古诗的特点来概括) (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明确::
【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3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蜀相导学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