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本课是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热在物体中是可以传递的,并且不同形态的物体,其传热方式不一样;也已经关注到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物体加热或冷却后,形态会发生变化(固-液-气;气-液-固);二、物体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发生变化(热胀冷缩)。由于后面会有一节课专门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以后的三态变化,因此本课不把形态变化作为重点,仅作初步了解。本课重点关注不同形态的物体由于受热和冷却引起的体积变化。
四年级的学生对物体受热冷却后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冰受热化成水,水冷却一定程度会变成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但这些认识都是表面层次的,物体受热冷却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就是本课中要了解的。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重点: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尊循这些理念,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采用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酒精灯,铁圈,蜡烛,火柴,水槽,热水和冷水,气球,塑料瓶,吸管,锥形瓶,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整堂课,我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
看一段视频,了解糖画的制作过程,有没有从录像中发现什么科学小秘密?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糖在加热后由固体变成液体;而在冷却后,又可以迅速从液体恢复到固体。这是一种形态上的变化。由此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糖一样具有这种性质呢?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 (一)、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1、看来,加热和冷却能使许许多多的物体发生形态变化。老师这儿有个小铜球,如果把放在火上加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放进冷水冷却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想?(变大变小)明显吗?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清这个变化?在学生思考后出示铁圈,你能借助老师手里的铁圈来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想法吗?以小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