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育费附加:①是扩大地方教育投资来源的主要措施;②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③是财政拨款之外的第二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23.教育成本分担:①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②刺激了多主体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资总量。 24.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25.教育供给:①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机会 ②教育供给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供给的形成,是指教育机会的现实构成。
26.学生资助:学生资助就是社会各方用财物来帮助学生,它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支持而非道义上的帮助,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和贷学金等。
2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28.教育纯收益:①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②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
29. 教育需求:①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②教育需求的主体分为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要③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 30.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①是西方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理论 ②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会受到不同的待遇 ③教育具有把劳动者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31.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①教育经济学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研究的核心课题 ②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③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
32. 教育经济学: ①是20世纪60年代所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科学③数量统计与计算是其主要方法之一。
33. 筛选假设理论:①西方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经济理论②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筛选装置或教育信号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34. 教育社会需求:①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②一定时期内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35.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36.经济结构:主要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37.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38.经济: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 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 因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39.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40.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41.教育的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支付的间接教育费用,有时也称 机会成本、择一成本。
42.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43.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 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也是确定教育 投资比例常用的方法。
44.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45.测推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46.师资优化组合:就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47.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48.教育的个人需求
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三.简答题
1.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答:(1)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 (2)学校规模适度;
(3)教育布局合理;
(4)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5)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
2. 影响国家对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人口总量; (2)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实施; (4)政策导向
3. 简要说明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教育经济学是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2)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是导致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4)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4. 简答确定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必要性
答:①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指一国、一地区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有关指标的比例;
②确定合理的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防止和解决教育投资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是保证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可靠保证; ④是保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5. 简答影响个人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 答:①个人智慧程度; ②职业的需要;
③家庭及个人的经济条件; ④家长对子女的影响; ⑤教育的预期报酬率。
6. 简答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①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②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解决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前提;
③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基础,并使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④ 教育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和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 简答影响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 答:(1)分配给教育的资源总量; (2)劳动力需求结构; (3)教育的单位成本; (4)师资状况。
8. 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1)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2)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 (4)教育的发展影响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5)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9. 我国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是什么
答:(1)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10. 简答决定和影响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因素
答:(1)人为因素:即根据个人态度及投资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来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
(2)人口因素:指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3)科学技术因素:特别是教育技术水平对投资比例的影响;
(4)经济发展因素:即一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速度对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决定影响
(5)文化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11. 简答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1)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个人出于对职业态度与选择不能就业,而出现的就业问题;
(2)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一样,都表现为:“人找事”和“事找人”之间的矛盾,但又不完全相同;
(3)通过教育,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 (4)通过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5)通过教育,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空闲时间,缓解矛盾。
12. 简答我国企业教育投资的主要类型
答:(1)对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包括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 (2)对教育机构的无偿捐赠;
(3)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合同与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 (4)对企业办中小学的教育投资;
(5)企业负担教育投资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纳税形成财政收入。
1.为什么说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答: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说明这个问题,有几个具体理论观点: (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质活动; (2)提高人口质量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说是相近似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人口质量与素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教育程度不同; (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世界范围来说,有的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投资增长,使经济增长的比例,达到占国民经济增长总额的41%,有的国家还超过这个比例,达到60%以上 2.简述教育供求矛盾调节的方式。
答: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而教育供求的非均衡是常态,正是这种非均衡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矛盾和非均衡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经济与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教育的供求矛盾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也有多种: (1)市场调节。就是用学费这一“教育价格”进行调节。学费与教育供求呈现反方向变动,学费上升,教育需求减少,教育供给增加;反之,亦然。市场调节的问题在于,教育并不是商品,学费也不是教育商品的价格,如果由市场调节供求,将导致教育商品化,背离教育作为育人的宗旨和非赢利机构的性质,导致教育需求和供给的过量与不足,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2)政府调节。政府调节的根据在于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宏观上管理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同时,政府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举办者和投资者,也有条件对教育供求的市场进行调节。但,如果政府调节过多,调节中过多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将会影响教育供求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使教育供求的矛盾不但不能缓解,反而加剧。 (3)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为克服市场与政府调节的缺陷,可将二者适当结合起来。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主,不同的教育,区别对待。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教育经济学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