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1789年,实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理意志过程 现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象个性心理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个性心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称差异心理。 ·知情意三过程关系:
认知和意志常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 意志过程是以认知活动为前提的; 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使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测量法 个案研究法
·现代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冯特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要素内省法 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研究人行为(认为行为都是后天形成)实验法 4.格式塔:考夫卡、苛勒研究意识的整体(意识体验)——知觉层次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注重人的独特性推测、思辨 6.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研究外部行为+内部规律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里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级部位,视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
左半球: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反射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反射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而复杂的反射活动。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把因其条件反射的刺激系统成为信号系统。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第一信号系统:又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
号。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两种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分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的。他们的活动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相关,是人类行为的最高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密不可分,互相关联,两者之间存在动力传递的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的,但第二信号系统又调节支配第一信号系统。人的正常活动室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传递、相互协调的过程。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引起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阈限指界限,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 E=1/R (E:绝对感受性 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引起差别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强的人差别感觉阈限小)
韦伯定律:
非希纳定律:
·视觉:视觉是人类做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780nm。
·色觉:一种波长的光引起的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 色调:特定波长决定特定色调。
色觉三种属性:饱和度:主导作用的波长的光越强,饱和度越高。 亮度:构成该颜色光全部光波的总亮度,白色最大,黑色最小。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2.拮抗理论(黑林四色说)
·视觉机制: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
椎体细胞: 棒体细胞: ·感觉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感受性可提高也可降低。 明适应:由暗处到亮出,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由亮处到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
·后像: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
相同质的后像称为正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称为负后像。
颜色视觉中一般为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在明度上与原颜色相反。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的联觉感)
·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作用的表现。
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按刺激物作用时间分)
·味觉: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周围感觉咸。 味觉对比现象很明显,如吃了甜的东西后再吃酸的会感觉特别酸。
·听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频率:人耳可接受频率为20—20000Hz的声波
物理性质振幅: 波形:纯音为正弦波
音强:声音大小,由振幅决定
声音属性音高:声音高低,由频率决定 音色:声音的质量特征,以区分不同声源。 听觉适应:适应时间短,恢复快,有选择性。
听觉疲劳:声音长时间持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显著降低,恢复慢。 声音掩蔽:
1.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为纯音,则两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
2.低频对高频掩蔽作用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3.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频率范围增加,反之亦然。
·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行波学说)
2.频率匹配说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反应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 视空间知觉
听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等。
·社会知觉: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性、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客观食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而幻觉是在没有客观事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两大要素。
指向: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 集中:集中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程度和完善程度。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类型:根据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努力程度的不同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 需要 高级,自觉地 有以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最强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人的注意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叫做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双关图)
3.注意的紧张性: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高度集中,同时离开其余一切事物。 4.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集中对象。 条件:(1)必须有一个动作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的关系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头脑当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表象:头脑里产生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
凭借过去的感知获得的,源于感知,不同于感知,感知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器官,表象由相关
刺激引起,客观刺激不在眼前。
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记忆表象的意义:记忆表象是直觉和思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鲜明稳定、完整丰富的记忆表象。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记忆速度 持久性:保持时间长短
正确性:回忆原材料时正确与否
准备性:回忆储存在闹钟所需要知识时能否及时 ·记忆的分类:
(一)以记忆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2.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言材料为内容(以语言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基础)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