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3.1.1科学是...... 共2课时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4.了解科学的作用。 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一 难点 教具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科学) 【“科学”这个概念意义深刻,远非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 本课将“科学是什么”定义在让学生获得对科学的一种理解层面上。】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师问: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翻开教科书开阔一下视野) 2.师问: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 【由自身的经历再到科学家的经历,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科学其实并不神秘,意识到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想问题、做事情。】 3.师: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4.(1)阅读故事:学生自学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学习汇报:琴纳发现牛痘疫苗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3)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奶的女工不得天花?” (4)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到奶牛场考察,发现牛和女工都得过牛痘。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5)做试验证明:给一位8岁的小男孩接种牛痘,又种天花,小男孩安危无恙。扩大实验范围,接种全村2000多村民,第 1 页 共 1 页
教 学 过 程
结果无一人再患天花。 (6)试验成功:直到今天,琴纳的发现仍然在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三、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原理解释:1824年,英国医生罗吉特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这一发现的原理制作的。 【“让小人动起来”是一个有趣的活动,目的是借助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其意识到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一个小发现可以成就大科学家”。】 四、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收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收集科学家研究活动资料的活动,目的是从众多的科学家的研究中找出共同地方,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等。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经历,引导学生对“科学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科学是…… 科学家:牛顿、琴纳、居里夫人、李时珍……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第 2 页 共 2 页
教 学 后 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题 3.1.2做一名小科学家 含 1 课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科学探究: 教学 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科学知识: 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重点 教材分析 难点 教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简单有趣。借助对科学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制作纸鹦鹉。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能使纸鹦鹉“站立”。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二次备课 第 3 页 共 3 页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 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3. 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个活动创设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下来学生尝试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最后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感到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自己就是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 三、拓展运用。 1. 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 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发现制作小丑玩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研究的兴趣也会更大,这样学生会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对以后学习科学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第8页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第 4 页 共 4 页
教 学 后 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题 3.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共 1 课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 教学 目标 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科学知识: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重点 教材 分析 教 学 过 程 难点 教具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常见的动物植物图片各两张。 二次备课 一、 游戏导入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教师出示常见的四种生物体的图片,包括两种动物和两种植物)找一找,谁是你认识的好朋友?为什么说它是你的好朋友? 2.提问:说一说除了这些物体,你还认识哪些和它们一样的物体? 3.师:看来小朋友们认识的物体可真多,其实大自然中不仅有物体,而且很多还是有生命的呢?你们想找一找吗? 第 5 页 共 5 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 图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