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3 本文由眉间倦意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分别贤圣品第六

分别贤圣品第六

佛法的宗旨,是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早成正觉,上来三品,虽别明有漏,使众生懂得什么是苦以及招感苦果的亲因和疏缘,从而生起厌离之心,但如何断这些苦呢?从本品开始将给我们指出一条离苦得乐的道路——即无漏妙果以及证果的方法,所以称为别明无漏。

贤圣品讲无漏果,贤为善和之意,所谓修善根,伏烦恼,调和心神。圣为正会之义,是起无漏的正智,而会达四谛的正理。又贤,以有漏智修习善根之位;圣即发无漏智,而证悟正理之位。总之,都是指向上之路之行者的地位。贤有三贤,四善根,圣有四果,四向。此品有广分别之,故名分别贤圣品。全品共有八十三颂,分为三大部分:一、总明道体性;二、道所证谛;三、约圣道辨人。(修行位次表,要义112页)

丁 丁一 总明道体性

三 二 一

己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上面己述断烦恼之事,但断惑之事,并非短期而可完成,而应经过长期之修习,始可获得证果之地位,因此下面应述修道的阶位次第,以明

约圣道辨人明道所证谛总明道体性 丙 一 明无漏果三 实践内容。不过,实践的根本义。究竟乃不出四谛之原则,故应述四谛的意思,然后才述贤圣的阶位。现光说道体。

前二句:结前。前品已说烦恼的断除,是由见谛道断和修道所断。

后二句:出道体。见道体唯通无漏。修道体通有漏无漏。因为见道八十八使是顿断,有漏智无此功能,故须无漏智。修道是次第断,世俗智(伏惑)和无漏智(断惑),均能断,故通有漏、无漏。(见道、修道是道谛的体)

大乘义章十七说贤圣同异有三:

1、同体异名——其犹眼目,以同体故,莫问始终,皆名为贤,并得称圣。 2、贤圣体别——别有五种,其第五约位分别,见道以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道以上会正名圣。

3、通局分别——贤通圣局,从始至终,皆名为贤,故经云贤者舍利弗,见谛以上方得名圣。

己一正明四谛

谛四名己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

前三句:显四谛名体。道所证谛的名在界品己说,如“无

203

二 别 显 苦 谛

已 戊 丁 一 二 一 二 正 明 明 明 明 二 四 道 四 谛 谛 所 谛 二 证

谛 二

分别贤圣品第六

漏谓道谛,择灭谓离系,及苦集世间。”今此品所说四谛与彼界品所说体无异。如下表:

苦谛 四 谛 体

理 三界的有漏诸法 一切有漏业及烦恼 择灭无为的空寂之断惑证真的无漏慧

集谛 灭谛 道谛

后一句:明四谛第。现观者,见道也。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名为现观。四谛的次第是随现观的次第而建立的。即于现观位最初观察生死流转的痛苦--------苦谛,其次观察苦痛以何为因------集;进而观察苦痛怎样得以消灭——灭;最后观察消灭苦痛的方法——道。如《良医经》云:“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

现观:谓见道之位以无漏智观四圣谛之境。即于见道苦法智忍等十六心,现见分明等同之境,称为现观。全称“圣谛现观”。论23说:“世等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

已二 别显苦谛

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问:五受中,唯苦受是苦自体,怎么说诸有漏行皆是苦谛呢?

苦谛是由三苦合,名为苦谛。一、苦苦性,指苦受,生时苦,住时苦,名为苦苦。(如饥痛,寒暑,贫病等,心身受苦时,则生苦,为苦苦)二:坏苦性,指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富贵寿者,花好月圆,乐境变坏,则生苦名坏苦。)三:行苦性,指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众缘造作,无常性故,名为行苦。(捨受虽然无苦,然而外则四相迁流,内则诸想不断,名行苦。)苦另有两家说法:

1、一切众生有

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 三种身世:老、病、死 三种心苦:贪、瞋、痴

身心受苦——依内苦 风雪水旱——依天苦

2、 人物贱害——依外苦

一切有漏,随其所应,与三苦合。皆名苦谛,如下表:

1、可意有漏法,与坏苦合,名为苦(坏苦)

一切皆苦,故名苦谛

诸有漏 2、不可意有漏法,与苦苦合,名为苦(苦苦)

(行苦一般不易感觉,如颂说:“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

204

3、余有漏法,与行苦合,名为苦(行苦)

分别贤圣品第六

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

戊二 明二谛

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

彼觉破便无:如瓶名世俗。约物体破坏明世俗。如瓶被破,对瓶的感觉便没有了。瓶如此,衣服、房舍等亦如是,所以名为世俗谛。世俗本是虚妄法,但随顺众生,亦称为谛。

慧析余亦尔,如水名世俗:约智慧分析以说明世俗,如对水用智慧分析。知它是色、香、味、触各种元素构成,那就不会在其中生起水的认识,火等亦尔,故名世(是迁流、无常义,是虚拟无实义)俗。

一切世间事因时因处变迁流 —————— 是无常义 一切事剖析极微术其单纯实体而不可——— 是无实义。

异此名胜义:诸法假定有异于前面所说的如瓶如水,即使某物已坏或为慧所析,但对该物的感觉常在,此即名为胜义谛。(此据有部释)

先轨范师释正智取境,是不颠倒的,名为胜义谛;非正智取境是不真实的名为世

俗谛。

有名有实——胜义谛 有名无实——世俗谛 已一 总标加行

已 一

戊 一

丁 三

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行者欲趣见道,应勤修何种加行?

广明加行总标加行明诸道差别约三道辨人明圣道加行二约圣道辨人三前三句:总标加行。行者将趣见道时,所应修的加行,是安住净戒,勤修闻思修三慧。行者修行,首应具备的观念:“应于解脱,深具乐欲观涅槃德,背生死过。”

将趣见谛道前加行

住戒——安住净戒,身器清净——出世阶梯,涅磐的基础

闻慧——唯缘名境,未能捨文,而观义故——闻正法

思慧——缘名及义,未全捨文,而观义故——对正法审慎思惟选择 修慧——唯缘义境,已能捨文,而观义故——依教奉行

道前基础广论云:1:善护诸根。2:饮食知量。3:初后夜勤修,中夜休息。4:正直而住。

庚一 明身器(正喻依身如:教法依身运转,法水如传器物)清净

205

分别贤圣品第六

诸有欲於精勤修习中,如何净身器,令速修成呢?

庚 已

四 三 二 一 二 具身心远离 无不足大欲 谓己得未得 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 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 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 暂息永除故

明善根明四念住明五停心明身器诸净广明加行四前八句:辨身器清净,大略有三因:1、身心远离 2、喜足少欲 3、住四圣种。 一、身心远离,是外则断绝恶友,离相杂住;内则远离不善思惟,正知而住。 二、喜足少欲,喜足,满足,对于已得的饮食衣服,卧具等,很满足。少欲,对于

未得的衣服等,不起大的欲心。

喜足少欲与不喜足大欲相违,就是喜足对治不足,少欲对治大欲。喜足少欲,若有漏的通三界,若无漏则通九地;所治二种,唯在欲界。喜足少欲,以无贪为性,所治两种以贪为性。

能治 所治

喜足 少欲 不喜足 大欲

有漏 无漏 欲界

三界

未至等九地 以贪为体

以无贪为体

三、住四圣种,能生众圣。故名圣种。四圣种中,衣服喜足,饮食喜足,卧具喜足三圣种唯喜足,以无贪为体。第四乐断乐修(爱乐断除烦恼,爱乐修行圣道)圣种,虽非喜足,但能弃捨欲贪。有贪,亦以无贪为体。

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利益:

1、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2、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

3、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善知识应具备的十德:

1、调伏 2、寂静 3、惑除 4、德增 5、有勇 6、经富 7、觉真 8、善说 9、悲深 10、离退

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听法者应具备条件:

1、不骄慢 2、不盖障 3、恭敬心 4不怯 5、不贪;

206

分别贤圣品第六

6、及时 7、不求过 8、依义 9、喻(己喻病人等)

次二句:明世尊立四圣种的原因,前三种为助道的生具。第四种为助道的事业,使诸弟子依此而行,不久当得解脱。世尊说四圣种的目的,是为对治衣服、饮食,卧具、有无有四爱,终能达到解脱的妙境。

后二句:明异说四圣种。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余师释。在衣服等三上起贪心,名我所事欲,在身上起贪,名我事欲,佛为令弟子暂息我所事欲,而说前三圣种,永除我所事欲及我事欲,故立第四圣种。

总之。行者依此三因,善能清净身心,使其符于修道之器,这样即能进入五停心等过程。

辛一 总标

二 别 释

辛 一 总 标

庚三 五 停 心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1、不净观:观境界的不净对治贪欲

2、慈悲观:观一切众生生慈悲之念,对治瞋恚 4、界差别观:观蕴处界等诸法的差别,对治我见 5、持息念观:观出入息,对治妄想纷飞的乱心

五停心 3、因缘观:观诸法由因缘而生之理,对治愚痴

★ 茫茫业海,多因爱欲造成 郁郁苦轮,只因色心未死

修行的入门,虽有无量无边,但最主要的有二门:1、不净观 2、数息观。 如上次第,对於贪心猛利数数现前的贪行增上者,应修不净观,对妄想纷飞的寻行增上者,应修数息观。(持息念观)

问:五停心观为何本论单说不净,持息二观呢?

答:因为人们修定不容易得到成就的最大障碍,就是欲贪和散乱,能够对治这两种过患,则心容易停止而定。故本论称说不净观与持息念,为修道要门,不仅我们凡夫要以它为入道要门,就是三世诸佛亦以它为入道要门。婆沙七四说:復次二种色观,於入佛法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持息念。 癸一 明行相

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己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前二句:明通别治。修不净观,正为治贪。贪有四种:1、显色贪;2、形色贪;3、妙触贪;4、供奉

207

癸 一 明 行 相

二 释 持 息 念

壬 一 释不 净 观 二 二

辛 二 别释 二

二 诸 门 分 别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916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