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1)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
胡云亭
课程实施课时计划: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1课时(第一周) 2.有趣的“毛细管” 1课时(第二周) 3.标准化的研究 2 4.一纸托“千斤” 25.空气的压力 2 6.哪个滑梯快 27.鱼缸里的水能自动流出来吗 28.数三角形 29.记忆力训练 210.生日“魔术” 2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112.缩减发明 113、期末作品上交 1
课时(第三-第四周) 课时(第五-第六周)
课时(第七-第八周) 课时(第九-第十周)
课时(第十一-第十二周) 课时(第十三周-第十四周) 课时(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课时(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课时(第十九周) 课时(第二十周) 课时(第二十一周)
4.一纸托“千斤”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 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指导策略
1.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 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
、、、、、 钢铁或
5.空气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由此进入课题研究。 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放在桌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伸出桌面。再把报纸平盖在直尺上。在伸出的直尺上施力,挑起报纸,设法让报纸飞起来。施力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容易损坏物品。可以在适当时候,演示给学生。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 ②教师课前要为各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
③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个、广口塑料瓶1个、橡皮筋圈2个、塑料吸盘衣钩1个。 实验一和实验三实验装置各一套。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多种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方法研究“空气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压力”。教学活动中可以请学生代表到前面参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
课文中的提示“注射器的活塞两端都有空气”这一点很重要,要反复强化。 实验二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压力”,并让学生亲自体验 空气有压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
该项实验有一是难度,教师在课前也要多进行些练习,掌握实验要领,课上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实验四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来至四面八方的空气压力。
该项实验不易组织,教师要下些功夫做好安排,才能有满意的实验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第三段是第二个实验结论,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这些内容,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归钠概括后,并在小组内总结出结论再看课文。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演示实验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果课上实验失败,就会达不到实验目的,而出现相反效果。 四、背景资料
1. 空气的压力广泛存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但由于身体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空气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相互抵消,因此我们不易感觉。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 2.大气圈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
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