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在句中表推测的语气词。 如:“其是之谓乎!”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 【古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3 .女实征之(女—汝) 二、词汇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为,作为,动词)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断句: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二]宾语前置句:
1.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谓语动词前 (1)寡人是征 (2)寡人是问
2.“是”复指宾语,与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 (1)岂不榖是为 (2)先君之好是继 3.名词做介词宾语直接放在介词前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双宾语句:1.赐我先君履。 [四]习惯句式:1.无以缩酒。
无( 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 1.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谴使者) 【重要虚词】 1.贡之不入。(之,放在主谓结构中的介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寡君之罪也。(之,放在定中结构的介词) 3.君其问诸水滨。(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于”的合音字)。 4.岂不榖是为?(岂,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 5.无所用之。(所,特指代词,与“用之”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一起作动词“无”的宾语)
宫之奇谏假道
一、词义: 1.寇,《说文·宀部》:“暴也。从攴从完。”实际金文作像持杖于房中拷打人形,正为外来施暴者之形象。 2.翫,《说文·习部》:“习猒也。”习惯而不留心。按此与玩字异,“玩”义与弄相近。
二、文字:
1.一之谓甚至。 (谓通为)通假字 2.不唯偪乎? (偪通逼)通假字 3.吾享祀丰絜。(絜通潔 )通假字 4.神所冯依。(冯后作憑 )古今字 三、语法:
1.判断句:虢,虞之表也。 2.宾语前置: (1)一之谓甚。
(2)其虞虢之谓也。 (3)将虢是灭。
(4)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5)惟德是辅。 3.句中语气词: (1)其可再乎。(其:难道,加强反问) (2)其虞虢之谓也。(其:大概,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虞不腊矣。(腊,用如动词,进行腊祭。)
蹇 叔 哭 师
一、词义: 1.柩,《礼记·问丧》:“三日而殓,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柩,棺也。”段玉裁注:“棺柩义别。虚者为棺,实昔为柩。”2.轶,《说文·车部》:“车相出也。” 二、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后作避)古今字 2、晋人御师必于殽。(殽通崤)通假字 三、语法
1.复杂谓语:
卜偃使大夫拜,将有西师过轶我。(兼语句)
2.主谓词组作宾语: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判断句: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5.兼词:穆公访诸蹇叔。殽有二陵焉。余收尔骨焉。公辞焉。晋灵公不君
一、文字方面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古今字
2、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 熟 古今字
3、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古今字 打猎
4、食之,舍其半。 舍:捨 古今字,放着。 5、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境;反:返。为古今字
6、三进及溜 溜:通霤,屋檐下,通假字
:《说文·匚部》
7、自诒伊慼 诒:通贻 通假字
8、衮职有阙 阙:通缺 通假字 三、语法方面 【词类活用】 1、晋灵公不君
不君:不行君道,名词作动词 2、晋侯饮赵盾酒 饮(yìn):给人喝,使动用法 3、食之,舍其半 食(sì)之:给他东西吃,使动用法 4、提弥明死之
死之:为之死。为动用法。之:指赵盾 【语序】
1、则莫之继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莫继之 6、其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用代词“之”复指前提的宾语。
齐晋鞌之战
二、文字方面
1、 “旦辟左右。” 辟——避:避开。古今字 2、“右援枹而鼓。” 枹——桴:鼓锤。异体字 3、“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弯下身子。异体字 4、“骖絓于木而止。” 絓——挂:绊住。古今字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
(1) “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 “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 “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 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
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第二单元 通论 汉字的构造
三、传统的汉字学理论
传统的汉字学理论主要是“六书”的理论。 (一)六书说的形成
保氏……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保氏》
漢代解說“六書”內容的有三家: 班固、郑众、许慎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法。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 (二)、六书说的内容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
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形”;
指事字所指的已经是抽象的意思和没有固定形态的事物;
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能单独成字。 △形声与其他三书区别:
形声是一种比较晚起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形声与会意都是合体,其区别在于会意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而形声字有。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故它越来越受到青睐。 △形符与声符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一)、形符
1、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 2、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例子分析见课本:(1)过。(2)征。(3)举。(4)叔。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 此外,教材提到:
第三,有些意符由於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二)、声符
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的是上古语音。(后起形声字例外)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主要有六种形式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形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统属的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古汉笔记概要(上)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