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笔记概要(上)
绪论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 课程的性质 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2.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 二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它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我们这一门课所要学习的古代汉语中,实际上范围更窄些。从上文对古代汉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而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包括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文言,一是古白话。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中的文言。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1.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2.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2. 提高理解现代汉语。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3、古今贯通、方雅言共赏,有联系地学
第一单元 通论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介绍相关的字典辞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1.介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2.介绍古书注音,主要介绍反切。
3.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介绍主要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并结合习题让学生进行查检练习。
一、汉语字典的排列汉字的方法有三种: 1、音序编排法。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3、按号码排列。
二、字典、辞书按其检览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如《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辞源》、《辞海》也是。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等。 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三、古代汉语学习常用字典、辞书介绍:略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例:绸、该、抢、行李。 (2)同中有异:例:给、勤、劝、访。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不同 主要表现形式有:
1、词义扩大:菜、睡、粮、皮、其他(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2、词义缩小:臭、宫、禽、瓦、其他(子、金、坟、谷、朕、丈夫、丈人 ) 3、词义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由褒义变为贬义 例:复辟、爪牙、其他 2、由贬义变为褒义 例:锻炼
3、由中性变为褒义 例:祥
4、由中性变为贬义
例:谤、侵
其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例:诛、恨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例:怨、购
三、分析古今词义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例:江、河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例:宫、瓦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涕、羹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蹇叔 的 儿子 参加 军队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 与--参加,师--军队,欲--想; 2、加上词尾词头,如: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 儿、子--儿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88页最后一段--89页第一段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复音词的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古汉语的复音词,根据其构成语素的多少,一般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复音词: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单纯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但多数由两个音节组成。单纯复音词又可以分为联绵词和重言词两种:
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 “忸怩”、“造次”、“镃基” 、“抑郁”,、“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觳觫”、“逡巡”、“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二)特殊的复合词: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
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2) 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 二、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注意:词义更替
在讨论引申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即引申义与词义更替是不同。词义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旧意义层层积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义系统。如“道”字有许多新的引申义,但是道路的意义仍然保留到现代。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比如“脚”的本义是“小腿”(据《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又如“墳”的本义是“河堤”,用于“坟墓”义时,同时排斥了“河堤”义。
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 三、分别文、假借字
引申义产生的分别文。98页。
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比如“蚤”字的早晨义、“辟”的躲避义等都是假借义。99页。
1)本无其字: 如:暮-莫 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2)本有其字: 如:蚤-早 借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通粘
6、“庄公寤生。” 寤 ——啎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 通假字 赐予 二、词汇 三、语法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可简单以为“奈何”“把它怎么办” 4.判断句式
⑴“制,岩邑也。”
⑵“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5.虚词用法举例 ⑴焉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 如:“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⑵其
①表加强反问的语气词。
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古汉笔记概要(上)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